代碼的重點在于success = GetTemperature(&temperature);,這行代碼調用GetTemperature()取環境溫度,如果操作成功,success等于1,操作不成功,success等于0;取得的環境溫度保存在局部變量int temperature中。假設在實際環境中測試,調用的都是實際代碼。我們首先要設定預期的溫度gExpectTemperature,例如設為25,這是全局變量,容易做到。我們還要測試各種環境溫度下程序的行為,例如,至少要測試25,大于25和小于25三種情況,顯然,這是很困難的,真實的環境溫度在短時間內很難大幅變化,即使大幅變化,也未必符合測試需求,這就是不可控。
失真的內部輸入
失真是打樁造成的,是打樁的必然后果。上面的示例,假如GetTemperature()未實現,或者由于解耦合的目的必須隔離,或者試圖解決不可控的問題打樁來代替,樁代碼大致是這個樣子(代碼清單4.4.cpp):
int GetTemperature(int* pTemperature)
{
return 0;
}
直接返回0,此外什么也不做。調用GetTemperature()后,success總是為0,環境溫度temperature未初始化,測試無法進行。
一種思路是修改樁代碼,使它實現一些功能,例如,給每個用例起一個名字,樁代碼判斷當前用例名并做合適的操作。這種方法比較麻煩,并且只能適應簡單情形。一個樁可能被多個被測函數調用,一個被測函數又可能調用多個樁,要維護用例名與樁行為之間的匹配關系,無疑是一場噩夢。
難于設定的內部輸入
前面介紹自然內部輸入時提到:如果圓的外接正方形a1要得到某個預期的值,要傳遞合適的半徑r,這是通過外部輸入來獲得預期的內部輸入,即需要倒推外部輸入。很多時候,這個工作是很困難的,例如,要設定圓的面積為10.00,半徑應該是多少?另外,很多時候,為了獲得一個簡單的內部輸入,需要做復雜的初始化工作,請看下面的示例(代碼清單4.5.cpp):
/*
函數說明:
功能: 將PERSON對象指針保存到表格中,如果名字已存在,則不
保存并返回0
參數: pData, 需保存的對象指針
map, 保存對象指針的映射表
返回: 如果加入失敗,返回0,否則返回非0值
*/
int AddPerson(PERSON* pData, CPersonMap2* map)
{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