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如下可能并不恰當的比喻:
腳本像演員,場景就像表演的舞臺,而測試工程師是導演,多少個演員,怎么在舞臺上演出,都由導演說了算,而劇情又不能離譜,脫離現實,否則就要砸鍋了。注意,導演的職責不光是確保演出能順利結束,而且還要同時觀察和收集觀眾的反饋信息,以確認這次演出是否成功。
同樣的也是,性能測試人員不光是看場景是否得到順利的執行,同時還要收集各個server的反饋信息,以確認軟件系統的性能表現是否正常。
在真實世界中的用戶業務規則要轉換到可操作的性能指標是需要分析和計算的。當然這通常是市場需求分析人員干的活,但我覺得測試人員應該在做性能測試時,對這些指標進行理解,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有時有的性能指標并不清楚和準確,還需要測試人員來分析。比如一個性能指標:要求軟件系統支持每分鐘700用戶的登陸行為。這對于測試人員來說,其實是一個不確切的性能需求。這指的是瞬時并發用戶700,在一分鐘的響應時間要求下登陸系統?還是在一分鐘內陸續有700個用戶登入軟件系統即可?這兩種場景其實對軟件系統的壓力是不同的,第一種顯然大,第二種要小一些。甚至有的性能需求就是支持50000注冊用戶,這種需求就更需要分析了,還要引入一些業務發生概率算法模型來做。這已經不是性能測試人員的職責了,但由于目前有不少軟件公司流程不規范,或者有流程沒執行,這些工作都要測試人員來做了,不過也好,正好是鍛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