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做需求的人,都是離市場比較近一些,尤其是在產品型公司里,真正去捕獲需求的人是做市場的人,是面向客戶的市場人員來負責捕獲需求。想借此問一下Telelogic,你們接觸的客戶,這種情況多嗎?
Kristian Persson:這又是一個溝通的問題,各自干各自所擅長的事情,讓編程的人集中精力做開發,真正做需求的人,往往是會做市場的人。因為他們與客戶接觸緊密,更加了解客戶的需求。由他們反饋給開發人員的需求,更加準確和直接。
李峻:我們公司真正負責捕獲客戶需求的工作也是主要由市場部人員去做,但并不是直接將這些需求轉給開發部。我們成立了一個需求管理小組,人員并不是很多,有一個需求管理負責人手下帶了幾個需求工程師,他們主要的職責,其實相當于市場部人員和開發人員的一個接口。市場部人員收集來的這些需求,基本上作為原材料提供給需求工程師。需求會從最終的用戶、運營商當中得到,會有一個非常龐大的文檔過來,但不會從技術方面做任何考慮,所以需要需求工程師對這些零散和龐大的需求進行整理和分類。
主持人:你們對需求管理小組的要求又是怎樣的呢?小組成員都做哪些工作?
李峻:我們的工程師具有一定的技術背景,因為他們屬于我們的研發中心,并不屬于市場部門,是我們研發中心下面的一個組,和我們的市場管理人員接觸更多一些。我們開發人員不需要和市場部爭論哪些事情做得到還是做不到,而是由需求工程師來做,把需求一層一層進行分解,由需求工程師把客戶沒有任何技術背景的需求更詳細分析出來,這樣我們的開發人員就可以在純技術領域下思考這個需求。我認為需求管理組在研發中心還是起到作用的,最初設立這個需求管理組,也是考慮到需求環節是研發中的一個弱項,之后才建立了需求管理組,現在收到了很多成效。
于波:我想大家會達成共識,首先由市場人員捕獲最原始的需求,這是用客戶的語言、客戶的業務和流程來做的,內部還有需求分析人員,把客戶需求進行整理,細化為產品或者軟件的需求,還要細化一些產品的構件以及具體構件的接口等一些潛在的需求。原始需求由市場和客戶人員做到,剛才Kristian Persson先生也提到了,因為和客戶打交道最多,最了解客戶心里想什么。
另外,對于需求工作,有兩方面的說法,一是做需求開發,即前面說的是需求引導,還有需求管理,他們可能是一個角色來做,也可能不是一個角色來做。另外,除了前面市場人員外,很多規范企業會有專門系統分析人員,這些分析人員不一定是銷售和市場人員。例如,電力行業人員,請電力行業非常了解的人來溝通最原始的需求,然后和公司里面負責產品需求的人來計劃產品需求,一定要考慮企業的特點,剛才也提到企業投了什么樣的資源來從事這個工作,是資深人員還是沒有經驗的人員,這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做,把幾個方面的信息和相關人員結合在一起,大家進行溝通,然后再往下來做可能會好一些。
歐陽璟:剛才聽各位發言,有一個共識,需求管理應該是單獨抽出來做的。但有時會出現一個問題,現在大多數企業沒有資源專門成立部門做這種單獨的需求,這樣就導致了市場人員、或編碼人員、或設計人員來兼做需求,F在有一個問題,哪些角色更加適合來做這樣的工作?
Kristian Persson:Telelogic公司是一個中等規模的公司,如果單獨拿一個產品線來說,和一些中小型公司是類似的,我們每個產品都有一個產品經理,這個產品經理雖然屬于研發部門,但是他們會到市場去做調研,看需要什么產品,看競爭情況是怎樣的,然后把這些信息溝通完了以后,跟這些開發人員一起來商量,哪些需求有實現的必要性,哪些需求的實現更加重要。所以,產品經理這樣的角色是比較適合的。
吳浩剛:一個需求做好的話,必須有一個角色完成,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從用戶需求這個角度,有內部用戶需求和外部用戶需求,市場人員一般捕獲的是用戶明示的要求,如果是潛在要求的話,必須要用技術背景來捕獲,否則需求的實現工作就會很難。
主持人:剛才提到我們在捕獲需求的時候,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產品經理,我想問一下殷志梅,你在東方通擔任產品經理的角色,你的角色定位是不是也是捕獲需求,把需求的一些相關的內容轉達給開發人員呢?
殷志梅:我現在在東方通的職責就是管理需求,也就是公司內部的需求,根據市場上一些相關軟件和產品的功能,在公司內部收集一些需求。這些需求,如果他們認為可以做就可以做,我們會進行討論和評審,決定到底做不做。
李峻:市場部成員的技術背景都不強,所以必須有一個需求管理的團隊來支持他們,更多偏向于市場部,由他們轉過來的市場部信息,經過需求工程師的把關,再轉給開發部門,否則,開發部門的人員就要抗議了。
殷志梅:我以前是做開發測試的,我個人技術方面的背景比較強,包括和開發人員溝通比較強一些,我很容易把他們的意思轉換為我們的產品需求。尤其中國的市場,有時候忙于簽單,用戶說不需要這樣需求,就立刻答應了,就逼著工程人員把這個需求實現了。
網友提問:“做需求的時候,在工作期間有沒有淡季的說法呢?”
殷志梅:沒有什么淡季,屬于持續的過程。因為產品是一個版本一個版本在升級。
于波:技術在不斷的升級,市場需求也在變化。本身軟件市場的競爭強度很大,不可能停下來。
歐陽璟:針對產品做需求這塊,這個版本做完了以后,相對一段時間會比較淡一點,或者這個版本做完以后做下個版本需求,那時候在做編碼的時候,可能這邊相對輕松一些。
Kristian Persson:如果在一個良好的需求管理流程過程當中,往往對需求管理都是很忙碌的,開發人員在目前管理的同時,也在看下一個版本,甚至到以后的幾個版本。
殷志梅:一般是那個產品在編碼,下個需求我們就在做,需求也會增加,沒有什么淡季的說法,是一直持續的。
你的“探索需求”的過程中,會經常使用哪些方法或技能?
主持人:下面我要問一下大家,在捕獲需求的時候,經常使用哪些方法和技術?我有幾個選項:A.文檔研究 B.問卷調查 C.訪談 D.觀察 E.研究競爭對手 F.原型 G.開會與協商。
吳浩剛:在天融信,我們主要用到的方法是訪談,還有就是做原型,因為原型可以直接讓客戶看到產品大概是什么樣的,訪談也很重要,因為尤其是對于做需求的公司來說,除了某些業務背景之外,客戶交流這塊也是有相當經驗的。
李峻:我相信這些方法在西門子都用過,比如文檔研究,會針對運營商的需求,溝通會比較多一些。每個運營商都會主動提供他們的需求文襠給我們,當然是格式不太一樣,問卷調查也會有,比如提供統一的格式給他們做一些選項。研究競爭對手更是我們必須做的事情。原型也是這樣,在開發的時候,不同階段都會提供原型給經銷商和開發商,咨詢有沒有改進的建議,我想這些方法在整個開發流程里,在不同階段有它的重要性以及更大好處。
Kristian Persson:Telelogic有幾種調研的方法,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領導者委員會,比如我們做產品,用一百個用戶形成一個團隊,像這個大的用戶每年都有一個活動叫在一起,然后共同談論問題,需要什么新的功能在產品里面實現,他們也相互交流。第二,對于競爭對手分析也是要做的。第三,在技術支持過程當中,如果發現了問題,我們是需要解決然后再研究下一個版本。
另外,對于技術演變來說,比如有一個新的平臺或者新的版本的話,我們這個版本也必須支持新的平臺。在做產品的時候,在生命周期的時候,我和其他產品相互結合的部分要進行改進,要在新的產品實現?偟膩碚f,剛才提到調研的幾點,基本上每一點都涉及到不同的特色。我們也做產品原型,可能是對于一些特殊客戶的定制,如果比較成功的話,自然而然也會對我們的產品更加的感興趣。
殷志梅:可能和吳浩剛所說的調研方法比較相似,調研也有,原型也有,對于有些特殊需求的客戶一般都用原型,我們會進行上門服務。技術支持也有一些,再有就是技術的演變會促進產品升級。
主持人:我們可以看一下網上調查的結果,了解一下現在大家做需求的時候都采用哪些技術,我們可以看到,選擇訪談的人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其次是開會協商和文襠研究,原型也是不可忽視的環節。我想請問一下潘加宇,你對這個結果怎么分析呢?
潘加宇:訪談最多,應該是很自然的。要做需求,就要問你,你想要什么。當然訪談也有技能,比如找的人對不對,問問題的技巧對不對。如果往往找人找錯了,比如做工廠系統內的,你就要訪談工人,不要訪談工廠主任。如果要做初中生的軟件,你就找初中生進行訪談了。還有問卷調查也是這樣,如果你不做問卷調查的話,得出的東西是不對的,訪談也是不全面的。另外,訪談之前要研究文襠,對于一些業務知識和業務要懂,這是聯系在一起的。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