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Demand反映客戶對業務敏捷性的需求
其實業務的敏捷性是眾多傳統企業與IT企業一直在探討的話題。幾年前,大家都或多或少看過IBM非常具有創意的“e-Business on Demand”廣告。那時候,這個專有名詞在中文當中被稱之為“隨需應變”!癳-Business on Demand”是IBM在2001年提出的概念和口號,以替代早先(1990年代中后期)的“e-Business”策略,它的主題思想是:使IT應用以服務形式出現,用戶可以像使用其他公共設施那樣,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安全地、穩定地、高效地獲得有償信息和服務。
再回想一下就能發現,現在眾多技術人員熟知的Web Service正是誕生在那個時期。當然,現在探討的SOA要遠比Web Service以及Service on Demand要復雜得多。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什么是業務敏捷性(Business Agility)。企業發展來自于市場不斷開拓、戰略不斷調整、經營方針不斷完善、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在今天,要實現上述所有的工作,都必須依賴于IT系統的有效支持。因為按照傳統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發展與競爭的需求。
《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作品中講了兩個很有趣的故事:
作者本人給位于德克薩斯州的奧斯汀的Dell管理部門寫了一封信,詢問他自己的Dell筆記本的各個部件來自哪些國家。得到的答復是:美國因特爾公司設在菲律賓、哥斯達黎加、馬來西亞或中國的工廠生產的處理器;韓國、日本、中國臺灣或德國生產的內存;中國內地或中國臺灣生產的顯卡……
某天早上10點,Dell發現很多客戶訂購的筆記本電腦都要求配備40G的硬盤,如果這樣的話,兩個小時后,供給鏈將出現斷貨信號,并自動地發送給Dell銷售部門、公司網站以及所有的訂購電話接線員。如果你正好10點半向Dell發出訂單,公司的銷售代表會對你說:“您現在只需要在40G硬盤價格的基礎上多支付10美元,就可以得到60G的硬盤的配置!崩眠@種促銷手段,在一兩個小時內,Dell可以根據全球供應鏈的情況重新塑造顧客對產品的需求結構。
上述兩個故事都在講述一件事,那就是怎樣讓企業的業務變得更加靈活,或者說更加敏捷。不難想象,Dell公司已經具備了比較完善的供應鏈管理系統、財務系統、客戶關系系統等IT基礎設施,這也說明Dell的企業經營管理已經依賴于IT系統的支撐。今天,絕大多數企業都具備了類似特征。不否認存在一些企業的經營管理還依賴于傳統的電話溝通、面對面的洽談會,但這已經是少數,而且會越來越少。
如今一個企業是否能夠讓CEO的決策、企業戰略的調整、市場方向的重定位等等一系列問題快速變更與執行,幾乎都依賴于信息化建設的完善。然而,這種完善程度不僅意味著信息系統在企業內部的覆蓋面,更依賴于這些系統之間的協作性與敏捷性。
讓我們在此用簡短的一句話來為業務敏捷性下個定義:
業務敏捷性是指企業對變更快速和有效地進行響應、并且利用變更來得到競爭優勢的能力。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