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缺陷的手段為什么要引入同行評審而不是繼續完全使用測試呢?
有些工作產品在早期階段就可以進行同行評審去發現缺陷,但無法對其進行測試;即使到了編碼階段,測試活動也不能發現某些特定類型的缺陷(例如違反編程規范)。
從圖4-1(開發各階段缺陷放大圖)可以看出,隨著開發的不斷開展,缺陷不斷泄漏和放大,最終形成的產品是一個灰色的距離用戶真正需求很遠的一個“東西”。這就需要在開發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同行評審,減少泄漏到下一個階段的缺陷。
成功的同行評審是提高質量和生產率的重要因素,不管人們喜歡與否,審查過程會迫使每個人在一種開放式的環境中工作。一旦人們懂得了他們的工作都要接受同行評審,他們就會越早地將他們的工作公之于眾,以待監督。在同級評審上的投入把組織的一些質量成本從昂貴的測試以及后期的大規模返工轉變為早期的缺陷發現。更重要的是,工作產品的作者學到了如何將工作做得更好,從而避免了缺陷。
固然同行評審的準備、活動和跟蹤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工作量,但這些可以在測試中節省更多。從經濟角度考慮,許多缺陷是在早期階段注入的,越早消除缺陷就越能降低開發成本。據統計,對于保存精確記錄的大系統,一套完整的同行評審體系能夠使項目在每個測試階段出現的錯誤減少了90%。這樣一來,即使在綜合考慮了同行評審活動成本的情況下,同行評審活動也會使測試成本下降50%~80%。同時,通過同行評審,開發人員能夠及時地得到專家的幫助和指導,加深對工作成果的理解,更好地預防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開發生產率。再者,消除工作成果的缺陷,可以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客戶滿意度。
延伸閱讀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