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測試工作經驗和心路歷程 軟件測試
一直以來,總想寫一寫關于測試方面的文章。今天,真的接到這個題目時,卻欲言又止,遲遲不能落筆。在這里,我也只將自己的實際經驗介紹給大家,拋磚引玉,和大家共同探討。
剛開始做測試的同事會有一種感覺,認為測試實際上是在充當這個產品的第一用戶。也有人認為,測試其實很簡單,沒有什么技術可言。
其實,測試說易也易,因為進入門檻低;說難也難,因為測深測精不簡單。黑盒測試很講究策略,測試也是一門學問。
初涉測試的心路歷程
對測試的認識,每個測試人員都有一個過程。我對測試的認識,在每個階段各不相同,其中也走了不少彎路。在此,我用第三人稱把自己對測試工作的認識過程寫出來,希望后來的同事能從中得到啟發。
第一階段 學習+驗證
對于新來的同事,剛剛涉及測試,往往踏不下心來。感覺測試是件沒完沒了地事情,并且單調重復、枯燥乏味,沒有激情、沒有成就感。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剛進入一個新的崗位,總有一個適應過程。
在這一階段,新員工需要做的事情是,先學會使用所測的軟件,熟悉他的每一個功能,弄清楚每一個功能的正確效果應該是什么?然后才開始嘗試著去找一些膚淺的問題。這一階段的感覺是:"測試實際上就是驗證產品每個功能的有效性"。新員工這一階段雖然不太出成績,但卻很重要,因為這是以后工作的基礎。
第二階段 與開發對立的誤區
當熟悉了所測產品的功能,并且找到測試的感覺后,就開始較深入地測試了。
在這一階段,新員工會逐漸發現一些嚴重的BUG。當看到自己發現的問題被解決后,才真正感覺到自己在參與產品的生產。漸漸地,漸漸地,就會感覺到測試其實也挺有趣。尤其是發現一些死機或特別嚴重的錯誤時,有時會興奮上幾個小時。這是他進入狀態的必然過程。
此時,他對測試的認識是:"測試,就是要找出產品的缺陷,是證明當前產品不可用的一種行為"。這一階段非常值得注意!很多軟件公司常說:"開發和測試的行為是對立和矛盾的",這實際上是測試工作的誤區。
第三階段 與開發主動配合
隨著測試經驗的積累,對工作的認識也逐步深入。最后,他會發現,開發和測試之間,本質上是一個合作的過程,目標本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盡量減少發布產品中的錯誤,達到用戶可接受的程度。于是,他會更多地站在用戶角度考慮問題,測試的目的也越來越明確,工作也越來越主動。
第四階段 責任感+驗證
當經歷了產品的幾個生命周期之后,從不斷的需求、開發、維護、升級循環過程中,逐漸認識到,測試實際上是降低產品風險的一種行為。逐步認識到,測試介入的環節越早,風險也就越小。
在和最終用戶多次打交道,親身體驗用戶的心情之后,油然而生出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對測試的理解也隨之升華為一種產品意識:測試工作和研發工作,實際上是一種榮辱與共的關系,取得的成績和造成的失誤,其榮譽和責任是同等的。此時,當他發現一個致命的錯誤或缺陷時,第二階段的那種興奮也許只會存在3秒鐘。此時的他,更多考慮的是怎樣幫助研發組盡快地把該問題解決掉。在這一階段,測試工作中更注重產品的實用性和易用性。
從學習階段對產品的驗證,到與研發的對立,到主動地和研發配合,到一種責任感使命感自發地對功能的驗證,這是一個高級測試人員所必然要經歷的一個心路歷程。
測試中的幾種思維方式
測試能否出成績?以及測試工作的優劣,與個人的素質和修養有關。
測試工作說易也易,只要認真、負責,就能做出一些成績。但說難也難,測試講究很多方法和策略,要測的精,問題定位的及時準確,規律找的準確有效,那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在此,我把測試中常用的幾種思維方式共享如下:
正向思維
在測試一個產品之前,需要做的重要事情是,熟讀產品的設計文檔,詳細了解每個功能的正確效果。然后針對每個模塊,順著程序員的思路,逐個驗證,以驗證測試功能的有效性。這是以后深入測試的基礎,也是做自動測試的前提。
搞清楚每個模塊是干什么的,弄清楚正確的效果,才知道什么是錯誤的。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如果在這方面不下功夫,也就很難測試出有價值的BUG。因為,很明顯的錯誤結果可能就在你眼前大搖大擺地經過,而你卻認為這是正確的!我就曾經一度陷入這一誤區,好在很快地補上了這一課。
逆向思維
關于"逆向思維",我有兩種解釋,一是針對開發人員。
開發人員在調試或自測時,總愛順著已有的思路進行。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容易忽略自己所犯的錯誤,例如邊緣條件檢查,異常處理等等。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是因為你可以跳出他的思維定式,從另外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所以,只要你肯動腦筋,不按他的邏輯進行檢測,就一定能找出許多破綻。
關于"逆向思維"的第二種解釋,是針對具體問題。
當發生嚴重問題時,首先要保護好現場,然后努力地回憶,努力地理清思路。要善于從錯誤現象的最后一步往前倒推。例如死機問題,僅一個現象并不能說明問題,關鍵要找出它的規律。規律有時是最后一步操作導致,而有時則是前幾十步操作的累加,這需要我們追憶剛才的幾十步操作,并大膽懷疑其中的疑點,有目的的undo、redo。這一招叫順藤摸瓜,抓住規律的尾巴,從最后一步開始。
跳躍性思維
我也稱它為聯動思維。
有時,一個問題表現出來的現象和問題的本質會差著十萬八千里,這類問題的規律也極難準確地捕捉到。處理這類問題,需要有扎實的測試基本功,并對產品非常地熟悉,才能把表面上毫不相關,卻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孤立的兩點聯系起來;才能從一處錯誤得到啟示,聯想到其他模塊也可能存在類似的問題......
關于測試技巧
黑盒測試,尤其是手工黑盒測試的業績,有七成決定于個人因素。
測試需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要有主人翁精神。任何工作只有敬業才能做出成績,工作主動了,自然會得到回報。
在很多情況下,問題的現象出現了,但規律卻不明顯。當問題提交后,在開發那里卻死活不能重現,這種情況是很尷尬和無奈的。所以,作為一個出色的測試工程師,僅僅捕獲到問題的現象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找到其規律,甚至弄懂它更深層次的原因。
遇到這類問題怎么辦?很多人可能就此放棄了,因為說他是"無規律或不能重現事件"。在我看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我認為,一定要樹立起一個觀念,那就是:"任何錯誤的出現,都絕不是偶然的。每個錯誤現象背后都隱含著一個必然的規律,不管是膚淺的,還是深奧的。"而測試的目的,就是要把這個規律挖出來。因為,規律總結得越準確,對問題的定位和解決幫助就越大。
做好測試工作必須要做到幾條:首先,要努力培養起對測試的興趣;要培養對所測產品的感情,要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去熱愛它,呵護它。其次,要膽大并心細。要有游走于高山峽谷邊緣的那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膽量和謹慎。要敢于懷疑,大膽假設而小心求證。再次,要有耐心,戒驕戒躁,心要安靜。
如果說測試有技巧的話,也僅占到三成:
1、對待問題要鍥而不舍,并善于總結經驗。
舉一個案例,對于"方正飛騰(報社專用排版軟件)自動勾邊死機問題"規律的發現,我現在還記憶猶新。我1997年剛接觸這款軟件時就遇到了該問題,但問題變化無常,當時找不到一點兒規律:有時,在關鍵位置點一下鼠標就死,有時點100多次才死,有時怎么點都不會死。該問題整整困擾了我一年,直到有一天,我盯著屏幕發呆,發現鼠標變成了漏斗,我隨便點了一下<調整>按鈕,程序立刻死機。當時靈機一動,莫非跟"自動存盤"有關?判斷是正確的!一年來的謎終于被解開了,而受此啟發,后來遇到"非法字體窗口"、"自動翻頁"、以及"刪除表格"所引發的死機,不到1秒的時間,我就準確定位與自動存盤有關。
對于疑難問題,不妨先放他一放,過幾天再去想,說不定就會有新思路冒出來,有新靈感被激發出來。對于每一個解決的疑難問題,都要認真分析它的原因,總結定位經驗,并推演聯想到其他模塊。測試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以一年的摸索換來若干個一秒鐘的思索,值!還有很多典型案例,限于篇幅,不便羅列。
2、善于推理,善于運用逆向思維。善于換位思考,變換角色對待問題;
3、善于和別人共享經驗,站在別人已有的思路上進一步深入,多動腦筋,多動手。
4、簡化問題規律的步驟,弄清楚問題產生的原因,總結程序員的教訓,對類似問題可以觸類旁通。
5、不斷地懷疑,不斷地推翻懷疑。突破跳出思維定式,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將軍圍獵
曾經在文字所和測試中心流傳一句話:"軟件里的bug如同海綿里的水,要想擠總會有的"。舊bug的修改往往會引發新bug的產生,所謂"按下葫蘆起來瓢"。
如何培養測試人員的對測試工作的興趣呢?不妨把bug比作藏匿在深山叢林中的獵物,把自己比作圍獵的將軍。程序中的bug變化莫測,要有將軍指揮作戰的氣度,怎樣更快更準更有效地定位它們,捕獲住它們?圍追堵截之中,盡顯英雄本色。
兵法上說,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兵無常勢,無恒形,能與敵變化而取制者,謂之神。僅僅通過黑盒測試,你就能知道程序員做了什么改動?怎樣做的改動?還存在什么缺陷?并快速準確地把它定位出來。若能達到這種境界,讓你的思維能力受到如此的鍛煉和考驗,難道還不會有成就感么?
當你全身心地投入在測試中,你會感覺到測試,實際上是一場智力游戲。所謂"氣癡者技精",因為一進入狀態,坐下來就會忘記時間的流逝。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