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士介紹說,新系統為了今后升級方便,采用了Web服務方式,將各個單獨功能模塊包裝成服務模塊。但這個“服務”是軟件模塊級的,也就是說,當一個模塊需要使用其他服務時,會通過網絡協議,將描述服務的XML文件發送給另一個模塊,這時相應的服務過程就開始了!斑@個過程中的服務,和業務部門需要IT部門提供的服務,完全是兩個概念!
中外運的SOA策略,與美國伍德沃德公司的選擇不謀而合。伍德沃德是總部位于美國的一家航空發動機控制器生產制造商。在蘇州工業園辦公的張嵩是伍德沃德中國的IT 主管,他帶領著中國的軟件開發團隊承擔著公司第三代全球信息服務系統(WISE 3)的核心研發工作!癢ISE 3 是對在伍德沃德運行了20年的MRPⅡ(WISE 1)系統的一次重大升級!睆堘哉f。這個重大升級就是向SOA 遷移。
當初,伍德沃德做出升級決定還是出于技術層面的考量:除了因為第一代字符界面和第二代C/S架構的WISE在技術上已經落伍外,最關鍵的原因在于WISE 2 所使用的Oracle 窗體開發工具已被Oracle 公司淘汰,不再提供服務和升級!爱敃r,我們決定向SOA遷移是認為,獲得持續的企業IT 能力最重要!睆堘哉f。這個最重要的原因背后其實就是企業IT 的升級能力不足,所以伍德沃德的決策者決定以某種標準的、可以永久添加功能的方式來實現WISE 3,而這和SOA 正好合拍。
中外運和伍德沃德對SOA的最初需求完全是純技術層面的,這與諸多SOA對企業業務能力提升的宣傳相去甚遠?梢,SOA“能夠提升企業的軟件能力”與“直接推動業務能力的變革”之間,并不是一個可以輕松跨越的小縫隙。
外界覺得已經“SOA化”的中外運,必然已經具備了“技術實體”和“業務實體”直接對等連接的企業IT 環境。實際上,中外運目前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F在,已經“SOA 化”的中外運海運船貨代系統只有兩個外部數據接口,一個連接中外運的EDI系統,另一個連接客戶數據系統,這兩個接口的功能也僅是交換數據,對業務的整體提升作用還沒有顯現出來。SOA在中外運的作用與Gartner在1996年首次提出SOA概念時的定義非常吻合—— SOA 是指軟件接口之間的“服務”。當年,SOA 出現的背景不過是美國大型企業需要升級、改造遺留系統,而遷移這些系統中存放多年的數據和業務風險太大,不得不通過SOA的方式,給這些系統穿上一層“服務的外衣”而已。
這可能對還沒有實施SOA 或還對SOA只停留在了解層面上的CIO而言,可能會有些失望。符合SOA理念的IT環境如果不能讓CIO從此忘掉技術參數,直接和業務需求對話的話,那么SOA 并沒有超出系統優化、系統集成、封裝構件或流程這些技術范疇太多。
說到底,對于中外運和伍德沃德來說,采用SOA的第一推動力是IT 系統改造的需求,而不是所謂的業務靈活性。實際上,在張思宇博士看來,即使是Garnter提出的給遺留系統“穿外衣”的SOA 概念也難以實現,于是,中外運最終還是選擇開發新的核心業務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