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的辦公位,8-10個人一組圍繞著一個大長方桌,面對面環繞而坐進行開發,取消了位子間的擋板。辦公區的四周有很多的白板,上面寫著一些術語,畫著一些流程圖;墻上掛著大尺寸液晶顯示屏不斷翻動顯示任務進度、測試等各類數據……這就是位于F1的16樓中央軟件部應用平臺敏捷2.0的辦公室。這里也是公司級敏捷開發的樣板點、教練團,目前他們已接待各產品線參觀人員120人次,對外開展了20多次經驗分享和交流,中央研發部總裁更是親自到此視察和指導工作。而走進F3網絡產品線的U2000傳送網管開發部,則可以看到寬闊的區域劃分成了13個敏捷開發區,原來背對背而坐的開發人員,也轉過身來,8、9個人環繞一張長橢圓桌而坐,每個敏捷小區四邊的“敏捷墻”都設置了很多白板、柜子,柜子面板也可當白板使用,每日早上小組成員采用站會的形式快速對整體迭代計劃進行回顧審視,溝通。
中央軟件部的敏捷辦公:8-10人一個小組
這樣的變化,令人耳目一新。中央軟件部應用平臺項目的負責人吳昌議介紹說:“辦公位設置上,我們將工作相關的開發、測試、資料、SE組成特性團隊坐在一起,其目的就是為了達到最有效、最及時的溝通。發現問題馬上討論,快速反應!
軟件開發是一種團隊活動,首先應做到提升溝通效率降低交流成本,業界調查:軟件開發中一個50人的團隊,平均每人30%時間用于編碼,而70%的時間用于與其他成員交流。辦公位的變化,反映了敏捷關于“團隊”的理念——“以激發團隊潛能為手段創造更高價值”。其本質是為了觸發大家溝通的主動性,營造團隊追求最佳的氛圍,更好激發起個人和團隊的能力。要發自內心的轉變,不要抵觸,實際操作中并不一定要求徹底改變辦公位。
中央軟件部的陳玲是一名測試工程師,在敏捷開發中,她感受到:“敏捷不僅把人的關注放在了首位,而且目標感更加清晰,以前看不到整個項目的過程,只知道某個部分,現在對端到端比較了解了。而且大家都是一個團隊的,共同為質量負責,有共進退和共存亡的感覺。以前測試人員的編程能力是比較弱的,這半年來,我們的自動化能力、編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剛開始的時候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對于一個新事物,我們也困惑過,是在不斷摸索過程中熟悉和認可敏捷的!
應用平臺與中間件開發部的陳慶金也有類似體會,他認為開放性的辦公環境方便溝通和交流,比如說,以前一萬行的代碼,開發、測試、資料全流程做完,要2個多月,現在只要1個半月即可,交付質量也比以前好多了。
據公司敏捷開發負責人介紹,敏捷開發自07、08年在中研、無線等產品線開始試點,09年將全面推進項目級敏捷開發。敏捷開發要求每個團隊在敏捷三大理念(價值、團隊、自適應)指導下,通過聚焦客戶價值、開發過程可視化,管理輕量化以及迭代,并選擇適合自己的業界優秀實踐加以應用(如持續集成、開發測試拉通、迭代、可視化管理、自動化測試、站立會議等等),不斷的迭代增量開發,以最終交付符合客戶價值的產品。從試點項目看,敏捷已經對生產率、質量、滿意度、成本有明顯改進作用。但真正在各產品線推廣,我們肯定還會遇到相當多的困難,還需要所有團隊共同的努力。
快評——從工作模式的轉變要效率
研發體系從開始推行敏捷開發模式試點,到目前在各產品線推廣,改變了既有的瀑布式軟件開發模式,現在看,它在多數試點項目和試點部門獲得了比較好的效果:軟件質量得到提升,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傮w看,敏捷對軟件研發生產率、質量、滿意度、成本有明顯改進。從敏捷試點觀察,人還是這些人,條件還是這樣的條件,改變的是我們的工作模式?删褪沁@么改變一下,就產生了巨大的能量。
目前,各體系都在努力工作提高人均效益。交付體系大力推進站點作業標準化,優化工作模式,交付效率大大提升;供應鏈無線基站訂貨猛增,但生產制造能力受限,他們研究基站的結構,在可制造性重新設計,使得生產的效率提升十多倍;產品測試,改進一下測試模式,實現7x24小時全自動測試,就成倍提升質量和效率……這些,都是在現有改進措施已經到“極限”時,轉變思維,轉變作業模式后獲得的。所以,面對效率提升的目標,當我們發現似乎改進的空間很小的時候,不妨換個角度,打破慣性思維,從方法、工具等層面轉而考慮現有作業模式的改進優化,或許就會發現更大的改進空間。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