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TDD規范,首次運行測試,應該故意讓它失敗。點擊運行->運行為->Junit測試(記住TestThatWeGetHelloWorldPrompt.java應該被突出的顯示在包資源管理器中)。在左邊窗口,應該看見JUnit窗口而不是包資源管理器,它顯示一個紅條,一次失敗的測試,具體的失敗原因參看圖2。如果沒有自動顯示這些內容,點擊JUnit標簽(在底部的左邊)。
圖2. JUnit中失敗的測試
很好!的卻失敗了,F在我們來建立被測試代碼:在包資源管理器窗口的ProjectWithJUnit標題上右擊,選擇新建->類。選擇類名,我們已經假設了它叫HelloWorld,然后直接點擊完成。為HelloWorld.java填入下列代碼:
public class HelloWorld {
public String say() {
return("Hello World!");
}
}
這段代碼很簡單,甚至不需要注解,我們再來看看結果。按照上面描述過的方式,在JUnit的窗口中顯示了一個綠條,參看圖3。綠條證明測試成功。
圖3. JUnit中成功的測試
現在,我們想再讓測試失敗一次,但原因不同。這有助于展示JUnit測試中不同的報錯信息。修改assertEquals()代碼,把“Hello World!”變成“Hello Me!”。當再次運行JUnit時,結果變成了紅條,在JUnit窗口的底部輸出了失敗原因,參看圖4。
圖4. JUnit中的ComparisonError
最后,我想說一下關于測試是開發過程中的必要部分的話題。測試代碼一直是開發中的重要部分。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要歸功于強大的理論研究(比如“expectations-based development”等等),和快速發展的測試工具包,還有測試過程的改進。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感興趣,那請你花一些時間來正式的學習一下測試理論吧,這對你的工作很有用。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