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文獻[1]中詳述了FF-H1兩種設計思路所形成的體系結構。把I/O點分散予以數字化再賦以智能化的H1園卡思路就儀表智能化而言是可取的;然而就構成控制回路而言則難以恭維;它還不如現已從人們記憶中淡忘了的單回路數字調節器。后者構成一個閉環控制單回路或一個簡單串級控制回路勿須借助通信就能實施。這種分散到無以復加而必須把PV值從變送器借助通信按時送到閥門上的H1園卡才能進行閉環控制運算,不但加重了通信的負荷,更增加了其復雜程度。形成閉環控制的及時性(Timelines)要求必須進行實時性的強制通信,隨機性的不時之需的人機操作及/或修改以及傳送報警與歷史趨勢要求的三種通信要求無疑使通信復雜化;逐點分散構成一個控制系統就必須統一號令——統一時鐘與調度,即LAS;而為了控制的可靠性則必須對現行LAS者有冗余措施,而且這種冗余是在線冗余或稱任務冗余,其技術難度遠大于常規的離線冗余(Back-up)。凡此種種,均是由逐點徹底分散而釀成的。
筆者對儀表數字化、智能化并無貶意。無須贅言:要智能化必須先數字化。文獻[2]提到無A/D、D/A而提高精度,這種提法欠妥。事實上,就測量而言,非電量變成電量幾乎全是模擬值電量,將此微弱電平經前置放大后(1伏電平左右)直接進行逐次比較型的A/D轉換,與對4~20mA或1~5V輸入進行A/D轉換比較,只不過是避免了中間級或后置放大的誤差而已。至于數字化以后的智能化,則全是軟件考慮了,這就有賴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