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試著把SPI的“S”去掉,然后從以下三個觀點中理解“PI”:凡是活動都存在過程;凡是過程都需要改進;凡是改進都沒有終點。
跳出畫面
我們可以從“過程視角”觀察各種流行的知識域,因為它們都是支持過程理念的。從過程視角觀察各種流行知識域,不僅僅是拓寬視野的問題,也引發了許多新的有趣的課題。如圖1所示,你會發現,各種流行的知識域都與過程改進有關。
圖1 從過程視角觀察各種流行的知識域
從行業視角來看,SPI的S可以換成A、B、C……X,它們遵循著同樣的規律性(如圖2所示)。例如,它們都強調以過程視角觀察活動,強調在某種動力下過程的不斷改進,那些對“人”敏感的過程都受著組織文化的強烈影響等。
現在我們再考察SPI這件事,如果把SPI當作一劑藥方的話,CMM就是其中的一味藥。實施軟件過程改進時,既可以使用CMM模型,也可以應用ISO9000,既可以借鑒PMBOK體系,還可以綜合應用其它的知識體。從SPI視角來觀察CMM,可能更適合國內企業的實際情況。同理,從過程改進高度看待各種知識域,將有助于實現不同領域知識的借鑒和融合。
過程改進的歷程
對于過程改進的歷程,還是從三化談起:僵化、固化、優化。這個概念被軟件行業的過程改進者廣泛接受。就像有人建議的那樣,SPI的第一步是SPC。注意,這里并非指高成熟度組織的SPC(統計過程控制),而是指低成熟度組織的SPC(軟件過程創建),C代表Creat。在這個階段,要降低過度的靈活,因此稱為僵化階段;障礙并未徹底消除,過程的創建借助行政力量的推進才能得以完成。而固化階段解決的正是消除障礙的問題,對應于障礙消除ABO階梯的B階段(ABO階梯:Awareness、Buy-in、Ownership,了解-接受-擁有),在這個基礎上,改進才真正開始。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