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七種工具的產生
日本在開展全面質量管理的過程中通常將層別法、柏拉圖、特性要因圖、查檢表、直方圖、控制圖和散布圖稱為“老七種工具”,而將關聯圖、KJ法、系統圖、矩陣圖、矩陣數據分析法、PDPC法以及箭條圖統稱為“新七種工具”。這七種新工具是日本科學技術聯盟于1972年組織一些專家運用運籌學或系統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經過多年的研究和現場實踐后于1979年正式提出用于質量管理的。這新七種工具的提出不是對“老七種工具”的替代而是對它的補充和豐富。
一般說來,“老七種工具”的特點是強調用數據說話,重視對制造過程的質量控制;而“新七種工具”則基本是整理、分析語言文字資料(非數據)的方法,著重用來解決全面質量管理中PDCA循環的P(計劃)階段的有關問題。因此,“新七種工具”有助于管理人員整理問題、展開方針目標和安排時間進度。整理問題,可以用關聯圖法和KJ法;展開方針目標,可用系統圖法、矩陣圖法和矩陣數據分析法;安排時間進度,可用PDPC法和箭條圖法。
70年代以來,特別是1973年“石油危機”后,日本一些質量管理專家學者、公司經理提出“要轉向思考性的TQC”。而思考性的TQC則要求在開展全面質量管理時,應注意如下幾點:
(1) 要注意進行多元評價。
(2) 不要滿足于“防止再發生”,而要注意樹立“一開始就不能失敗”的觀念。
(3) 要注意因地制宜地趨向于“良好狀態”。
(4) 要注意突出重點。
(5) 要注意按系統的概念開展活動。
(6) 要積極促“變”,進行革新。
(7) 要具備預見性,進行預測。
由此,對于質量管理的方法也提出了以下幾點新的要求:
(1) 要有利于整理語言資料或情報。
(2) 要有利于引導思考。
(3) 要有助于充實計劃的內容。
(4) 要有助于促進協同動作。
(5) 要有助于克服對實施項目的疏漏。
(6) 要有利于情報和思想的交流。
(7) 要便于通俗易懂地描述質量管理的活動過程。
“新七種工具”就是在這樣的要求下逐漸形成的。
二、“新七種工具”內容
(一)關聯圖法
關聯圖法,是指用連線圖來表示事物相互關系的一種方法。它也叫關系圖法。如圖1所示,圖中各種因素A、B、C、D、E、F、G之間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其中因素B受到因素A、C、E的影響,它本身又影響到因素F,而因素F又影著因素C和G,……這樣,找出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便于統觀全局、分析研究以及擬定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計劃。
關聯圖可用于以下方面:
(1)制定質量管理的目標、方針和計劃。
(2)產生不合格品的原因分析。
(3)制定質量故障的對策。
(4)規劃質量管理小組活動的展開。
(5)用戶索賠對象的分析。
關聯圖的繪制步驟:
(1)提出認為與問題有關的各種因素。
(2)用簡明而確切的文字或語言加以表示。
(3)把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用箭頭符號做出邏輯上的連接(不表示順序關系,而是表示一種相互制約的邏輯關系)。
(4)根據圖形,進行分析討論,檢查有無不夠確切或遺漏之處,復核和認可上述各種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
(5)指出重點,確定從何處入手來解決問題,并擬訂措施計劃。
在繪制關聯圖時,箭頭的指向,通常是:
對于各因素的關系是原因一結果型的,則是從原因指向結果(原因→結果);
對于各因素間的關系是目的-手段型的,則是從手段指向目的(目的→手段)。
關聯圖的繪制形式一般有以下四種:
(1) 中央集中型的關聯圖。它是盡量把重要的項目或要解決的問題,安排在中央位置,把關系最密切的因素盡量排在它的周圍。
(2) 單向匯集型的關聯圖。它是把重要的項目或要解決的問題,安排在右邊(或左邊),把各種因素按主要因果關系,盡呆能地從左(從右)向右(或左)排列。
(3) 關系表示型的關聯圖。它是以各項目間或各因素間的因果關系為主體的關聯圖。
(4) 應用型的關聯圖。它是以上三種圖型為基礎而使用的圖形。
日本科技聯盟曾就公司開展全面質量管理應從何入手問題的調查?恍┕?凈卮鷸刑岢雋艘韻率??魷钅浚?/P>
(1) 確定方針、目標、計劃。
(2) 思想上重視質量和質量管理。
(3) 開展質量管理教育。
(4) 定期監督檢查質量與開展質量管理活動的情況。
(5) 明確管理項目和管理點。
(6) 明確領導的指導思想。
(7) 建立質量保證體系。
(8) 開展標準化工作。
(9) 明確評價標準尺度。
(10) 明確責任和權限。
(11) 加強信息工作。
(12) 全員參與。
(13) 研究質量管理的統計方法。
他們根據以上13項意見相互之間的因果關系,繪制出關聯圖(圖2)。然后根據此圖綜觀全局,進行分析,確定了首先應從第(1)項和第(6)項入手,解決進一步開展全面質量管理的問題。
(二)KJ法
KJ法是日本川喜二郎提出的?!癒J”二字取的是川喜(KAWAJI)英文名字的第一個字母。這一方法是從錯綜復雜的現象中,用一定的方式來整理思路、抓住思想實質、找出解決問題新途徑的方法。
KJ法不同于統計方法(參見表1),統計方法強調一切用數據說話,而KJ法則主要靠用事實說話、靠“靈感”發現新思想、解決新問題。KJ法認為許多新思想、新理論,往往是靈機一動、突然發現。但應指出,統計方法和KJ法的共同點,都是從事實出發,重視根據事實考慮問題。
表1KJ法與統計方法的不同點
統計方法 |
KJ法 | |
1 |
驗證假設型 |
發現問題型 |
2 |
現象數量化,收集數值性資料(數據) |
不需數量化、收集語言、文字類的資料(現象、意見、思想) |
3 |
側重于分析 |
側重于綜合 |
4 |
用理論分析(即數理統計理論分析) |
憑“靈感”歸納問題 |
KJ法一般用于以下情況:
(1) 認識新事物(新問題、新辦法)。
(2) 整理歸納思想。
(3) 從現實出發,采取措施,打破現狀。
(4) 提出新理論,進行根本改造,“脫胎換骨”。
(5) 促進協調,統一思想。
(6) 貫徹上級方針,使上級的方針變成下屬的主動行為。
川喜認為,按照KJ法去做,至少可以鍛煉人的思考能力。
KJ法的工作步驟:
(1) 確定對象(或用途)。KJ法適用于解決那種非解決不可,且又允許用一定時間去解決的問題。對于要求迅速解決、“急于求成”的問題,不宜用KJ法。
(2) 收集語言、文字資料。收集時,要尊重事實,找出原始思想(“活思想”、“思想火花)。
收集這種資料的方法有三種:①直接觀察法,即到現場去看、聽、摸,吸取感性認識,從中得到某種啟發,立即記下來。②面談閱覽法,即通過與有關人談話、開會、訪問,查閱文獻、集體BS法(Brain Storming“頭腦風暴“法)來收集資料。集體BS法,類似于中國的開“諸葛亮會”,“眉頭一皺,計從心來”。③個人思考法(個人BS法),即通過個人自我回憶,總結經驗來獲得資料。
通常,應根據不同的使用目的對以上收集資料的方法進行適當選擇,參見表2。
(3)把所有收集到的資料,包括“思想火花”,都寫成卡片。
(4)整理卡片。對于這些雜亂無章的卡片,不是按照已有的理論和分類方法來整理,而是把自己感到相似的歸并在一起,逐步整理出新的思路來。
(5) 把同類的卡片集中起來,并寫出分類卡片。
(6) 根據不同的目的,選用上述資料片段,整理出思路,寫出文章來。
表2
收集方法 使用目的 |
直接觀察 |
面談閱覽 |
查閱文獻 |
BS |
回憶 |
檢討 |
認識新事物 |
◎ |
△ |
△ |
△ |
○ |
× |
歸納思想 |
○ |
◎ |
○ |
○ |
○ |
◎ |
打破現狀 |
◎ |
○ |
○ |
◎ |
◎ |
◎ |
脫胎換骨 |
△ |
◎ |
◎ |
× |
○ |
○ |
參與計劃 |
× |
× |
× |
◎ |
○ |
○ |
貫徹方針 |
× |
× |
× |
◎ |
○ |
○ |
符號說明:◎常用;○使用;△不大使用;×不使用。
在應用KJ法時,若要認識新事物,打破現狀,就要用直接觀察法;若要把收集到的感性資料,提高到理論的高度,就要查閱文獻。
共2頁: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