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個角度分析流程建模
發表于:2008-04-21來源:作者:點擊數:
標簽:角度建模流程
關鍵字:從六個角度分析流程建模流程是由多個要素組成的系統,可以從不同的維度或視角(perspective)描述,通常包括功能、業務邏輯、組織、知識、目標、數據和產品等,它們表達流程的不同本體(ontology)。其中功能視圖表示流程的活動或任務(task)組成;
關鍵字:從六個角度分析流程建模流程是由多個要素組成的系統,可以從不同的維度或視角(perspective)描述,通常包括功能、業務邏輯、組織、
知識、目標、數據和產品等,它們表達流程的不同本體(ontology)。其中功能視圖表示流程的活動或任務(task)組成;業務邏輯與流程執行方式有關,由若干邏輯控制單元組成;組織視圖涉及組織結構、執行主體角色定位等內容;而信息視圖包括流程的數據(活動的輸入、約束控制和輸出)及其關系,涉及流程管理的信息或產品實體描述(product entity details)。此外,面向產品的流程模型強調產品(活動結果)在流程中的轉換過程,包括狀態順序及轉化條件等內容,弱化了功能活動。目標是與流程的功能粒度有關系的,即流程的子目標與流程的分解對應,是考核功能主體績效的依據,常用的方法是平衡記分法。從不同視角得到的流程模型大多表現為某種流,如信息流、知識流和業務流等。文獻1在研究流程的屬性時,就是從功能(function)、行為、組織、信息、決策和資源等角度考慮[1]。流程的各種要素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要素之間的關系使視圖之間存在著多種關聯,使得它們能夠集成起來表達更多的業務內容,如圖2所示。Giorgos等在研究流程管理和知識管理的集成方式時,通過增加知識管理活動(knowledge management tasks)及其處理的知識對象(knowledge objects),在功能、組織、數據和業務邏輯視圖的基礎上又引入了知識視圖(knowledge perspective),拓展了標準的工作流參考模型[2]。此處知識管理活動可看成知識流的組成單元,由特定的角色負責,產生、存儲、應用和發布與業務活動相關的知識對象,知識對象作為一種數據,涉及的概念互聯構成實體關系模型。

目前已出現許多流程建模方法,這些建模方法在流程的分析和優化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由于不同的流程建模方法突出一種流程要素,而使其他的若干要素弱化或隱藏,因此很難在一種流程模型中表達流程所有的要素,建模方法的選擇主要取決于應用的需要。如在管理信息系統
開發時,
需求分析會用到由活動及其業務邏輯構成的流程圖以及分析數據在組織內部流動情況的數據流圖DFD(data flow diagram),而在研究流程參與者之間如何協作完成流程的目標時,可以用角色活動圖RAD(role activity diagram)[3]和基于通訊(communication-based)的工作流[4]等描述方法。但較全面的流程描述是以某種要素視圖為核心,其他要素視圖(表)為輔組成。如許多咨詢在分析企業流程時,很多采用基于活動的通用流程建模方法(如跨功能的流程圖),而其中功能或活動的負責角色、崗位職責等內容用相關的表格表示。在企業建模體系中,往往要綜合多角度、多層次的內容才能反映企業業務的全貌,所描述出的模型比較復雜。動態企業建模體系結構CIMOSA(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openness system architecture)的視圖維就是以業務邏輯視圖(工作流模型)為核心,其它視圖(功能視圖、信息視圖、組織視圖與資源視圖)為輔助統一集成建模。表1是各種常見建模方法的簡單分類。
表1 常見的流程建模方法
原文轉自: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