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這些詞匯與遠景描述多半是用來營銷科技解決方案,本身其實跟解決方案無關。這跟有些商品喜歡賣弄口號或概念來吸引注意力進行快餐式的營銷其實沒什么兩樣。
不過話說回來,上述這些名詞的概念也不盡然全是虛有其表的口號,多數概念可說是設想周到,提供企業信息主管一個3萬英尺的高空鳥瞰圖。
誰不希望更具"適應性"?若你的主要業務不具"實時性",或者你還沒進行“隨需”信息分配,你也可能也不好意思說出來吧。若你對這些"有機IT"的數字培育技術或"敏捷"業務的細微差異都搞不清楚,你如何面對屬下員工?
“隨需”的內涵
問題是,當你回到地面上時,原先的愿景不免變得模糊了起來。你看不見整片的森林,只看得到眼前的幾棵大樹。你在白板上畫出的大餅,以及口沫橫飛的科技術語根本無法反映出改善整個企業所面臨的挑戰。
例如,實時(real-time)企業可當作不錯的口號,卻不能當作策略來執行,因為所謂的實時、敏捷或有機這類說法對企業而言并沒有任何黑紙白字的實質定義。
在“隨需”(on demand)方面,IBM的定義可說一變再變。起初,“隨需”只是有別于傳統傳遞IT產品與服務的一種替代模式,它基本上是師法水電公司的作法,"按照需求"來供應水電能源等。你可以依據資源使用的情況來修正你的IT基礎架構,比如服務器、儲存與內容傳送等,并依據實際使用的部分來付費即可。
IBM后來則將此一“隨需”概念加以擴張,大量納入其它產品與服務。若你在IBM網站中鍵入“on demand”一字會出現17,556萬份文件。(比較一下,在HP的on demand只有1519個搜尋結果)?,F在IBM有隨需電子商務(eBOD)與隨需網絡服務。WebSphere Portal入口軟件則是一個隨需式的協同電子工作場所。
以下說法引述自IBM WebSphere軟件部門營銷副總裁Jocelyne Attal:“為了讓客戶建立隨需電子商務,他們必須有一個開放、靈活且能安全的IT基礎架構來彈性更改需求。企業不論對內或對外都能存取任何應用、流行、資料或裝置,這些都能在一個自我管理、自我調整的環境下完成,大大降低管理成本與許多頭痛問題。IBM是唯一一家公司能能提供如此開放、無限存取運算隨需資源的軟件,使得客戶能發揮運算資源的最大效益,并降低企業營運成本?!?/P>
撇開IBM的銷售辭令不說,仔細分析這番話就可了解IBM對于隨需的范圍有多廣泛。IBM決定將它最喜歡的所有名詞通通加在一起:開放標準、自我管理與調整、安全、彈性、靈活、降低成本,這些就是它所謂的“隨需”定義。
此一定義相當接近Sun、HP等公司想象中的平臺愿景。Sun將他們的前途寄希望于N1計劃,這更近似于直接了當的定義隨需。Sun公司定義N1為"一個能迅速分配運算、儲存、網絡資源的異質架構環境。"N1的宏偉目標是自動化變更管理、減少復雜性,提高資源利用,并降低整體擁有成本。
說法不同 實質類似
HP為了表現它們產品的特色,則交互使用“隨需服務”、“適應性架構”、以及“存取、容量、打印與應用隨需”等字眼。但是從營銷角度來看,IBM對“隨需”說法用力之深,使得該詞匯幾乎形同IBM所有了。(編著:HP本周(5/7日)已公布最新的隨需計劃,定名為"適應性企業"策略)
微軟則把自家的理念稱為“software for the agile business”(臺灣微軟稱為:迅速敏捷,創造企業競爭優勢)。 微軟在網站上的說法:“在每家公司內都有成功的種子,但不是每家公司都找到繁榮興盛之道。每家公司成敗的關鍵在于能否抓住機會,并反擊威脅。微軟.Net-connected軟件可以讓您與客戶、伙伴或員工之間能有更完善的連結。這可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并協助您獲得重要的競爭優勢。無論你在何種商業中,微軟的.Net-connected軟件都能提供完整的技術與工具,讓你獲得成功企業隨需具備的敏捷度?!?/P>
微軟的敏捷化軟件聽起來與IBM或HP的隨需似乎沒什兩樣,只不過在微軟的定義中,要具備敏捷度就要使用.Net。大家可等著看微軟未來是否會跟著采用這個已經快被濫用的“隨需”字眼。 Gartner市場研究公司旗下擁有超過500名分析師專門指導廠商與客戶,他們所推出的說法是“實時化企業”(real-time enterprise),并定義為:“企業使用最新信息,逐漸移除關鍵商業流程在管理或執行上所產生的延遲”。Gartner的觀點較為學術性,比較不涉及特定技術,而是比較著重在如何思考企業面臨的問題。關鍵部分在于,企業是否能在正確的時間點掌握正確信息,使決策或營運流程都能發揮最大效益。IBM的“隨需”概念追根究底在一開始也有類似的大目標,只不過IBM后來還是得考慮該公司龐大的產品線以及服務部門,導至整個計劃變得有些臃腫。
Forrester研究機構的用法則最為獨特:有機信息技術(organic IT),定義是“尋找閑置資源,自動進行資源共享,以便增加企業效率,并降低管理成本”。Forrester認為網絡服務是此一院景的背后主要驅動力,同時也是重新部署服務以便能更加共享處理器、服務器、虛擬儲存以及網絡。
大致上,這些描述IT理想境界的名詞都有許多重疊之處,他們都是建立在簡單的基礎上,包括:節省成本、增加生產力、做更好的決策、強化競爭力。但用說的總是比較容易,要劃個大餅并冠上美麗的名詞并沒有問題,只是這不能當作面臨實際的替代品。不管你選擇隨需、或適應性,或敏捷性,記得可別迷失了自己。
定義:新一代企業運算方案
名詞/創造者/定義
隨需(On demand): IBM 師法水電公司的作法,“按照需求”來供應運算資源,用多少付多少。
適應性企業(Adaptive Enterpise): HP 客戶可以存取具有自動診斷及修復問題的計算機資源,同時還可以快速的依其需要做響應。
N1 :Sun 一個能迅速分配運算、儲存、網絡資源的異質架構環境。
敏捷商業(Agile business): 微軟 每家公司成敗的關鍵在于能否抓住機會,并反擊威脅。
實時化企業(Real-time enterpise): Gartner 使用最新信息,移除關鍵商業流程在管理或執行上所產生的延遲 。
有機信息技術(Organic IT) :Forrester 尋找閑置資源,自動進行資源共享,以便增加企業效率,并降低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