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uby id="5koa6"></ruby>
    <ruby id="5koa6"><option id="5koa6"><thead id="5koa6"></thead></option></ruby>

    <progress id="5koa6"></progress>

  • <strong id="5koa6"></strong>
  • ORACLE公司的歷史

    發表于:2007-07-13來源:作者:點擊數: 標簽:
    ORACLE公司之起源 很難想象,ORACLE公司的這一段傳奇居然要從IBM開始。 1970年的6月,IBM公司的研究員埃德加·考特(Edgar Frank Codd)在Communications of ACM 上發表了那篇著名的《大型共享 數據庫 數據的關系模型》(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ORACLE公司之起源

    很難想象,ORACLE公司的這一段傳奇居然要從IBM開始。

    1970年的6月,IBM公司的研究員埃德加·考特(Edgar Frank Codd)在Communications of ACM 上發表了那篇著名的《大型共享數據庫數據的關系模型》(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的論文。這是數據庫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要知道,當時還是層次模型和網狀模型的數據庫產品在市場上占主要位置。從這篇論文開始,拉開了關系型數據庫軟件革命的序幕。

    雖然早在1970年就誕生了關系模型理論,但是市場上遲遲不見關系型數據庫管理軟件的推出。主要原因是很多反對者認為關系型數據庫速度太慢,比不上當時的層次式數據庫。值得好笑的是,IBM雖然1973年就啟動了System R的項目來研究關系型數據庫的實際可行性,也沒有及時推出這樣的產品,因為當時IBM的的IMS(著名的層次型數據庫)市場不錯,如果推出關系型數據庫,牽涉到IBM很多人的自身利益。再者,IBM龐大復雜的官僚機構處在決策上遠不那么靈活。

    1977年6月,Larry Ellison與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創辦了一家名為軟件開發實驗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計算機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個時候,32歲的Larry Ellison,這個讀了三家大學都沒能畢業的輟學學生,還只是一個普通的軟件工程師。公司創立之初,Miner是總裁,Oates為副總裁,而 Ellison,因為一個合同的事情,還在另一家公司上班。沒多久,第一位員工Bruce Scott(用過ORACLE數據庫軟件的人都知道有個Scott用戶的吧?沒錯,就是這個Scott,至于Scott用戶的密碼Tiger,那是 Scott養的貓的名字)加盟進來,在Miner和Oates有些厭倦了那種合同式的開發工作后,他們決定開發通用軟件,不過他們還不知道自己能開發出來什么樣的產品。Oates最先看到了埃德加·考特的那篇著名的論文連同其他幾篇相關的文章并推薦Ellison和Miner也閱讀一下。Ellison和 Miner預見到數據庫軟件的巨大潛力(跟著IBM走,沒錯),于是,SDL開始策劃構建可商用的關系型數據庫管理系統(RDBMS)。

    很快他們就弄出來一個不太像樣的產品,或者具體的說,更像一個Demo。根據Ellison和Miner在前一家公司從事的一個由中央情報局投資的項目代碼,他們把這個產品命名為ORACLE。因為他們相信,ORACLE(字典里的解釋有“神諭, 預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1979年,SDL更名為關系軟件有限公司(Relational Software,Inc.,RSI),畢竟“軟件開發實驗室”不太像一個大公司的名字。1983年,為了突出公司的核心產品,RSI再次更名為 ORACLE。





    圖1 美國ORACLE公司總部一瞥
     發展與壯大

    RSI在1979年的夏季發布了可用于DEC公司的PDP-11計算機上的商用ORACLE產品,這個數據庫產品整合了比較完整的SQL實現,其中包括子查詢、連接及其他特性。但不得不說,軟件不是很穩定,并缺少事務處理這樣的重要功能。出于市場策略,公司宣稱這是該產品的第2版,但卻是實際上的第1版。之所以被命名為第2版而不是第1版,是因為Ellison認為潛在的客戶更愿意購買第2個版本,而不是初始版本。(雖然這樣做有些不太誠實,還是要承認這是個十分高明的技巧。到現在還有一些公司把自己賣給客戶的版本叫做1.0,學學1979年的ORACLE吧?。┒嗄暌院蟮慕裉?,ORACLE公司聲稱是他們第一個提供了第一個SQL關系型數據庫管理系統。

    雖然軟件不是很好,但是客戶還是有的。美國中央情報局迫不及待地想買一套這樣的軟件來滿足他們的需求。但在咨詢了IBM公司之后發現 IBM沒有可以商用的產品,他們聯系了RSI。于是RSI有了第一個客戶。在當時,政府和軍方的機構往往同時有幾種計算機,而那時還沒有什么“軟件可移植”這樣的說法,當然,也幾乎沒有具有這樣的能力的應用軟件。也就是說,給PDP-11開發的ORACLE數據庫不能用在IBM主機和DEC的VAX上。很快用戶就表現出來這樣的需求:ORACLE能否同時在不同的操作系統上運行?這給RSI帶來了新的挑戰(主要是Miner和Scott)。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早期的軟件一般都設計成在單一操作系統上運行,具有可移植能力的軟件很少。

    1983年3月,RSI發布了ORACLE第3版。Miner和Scott歷盡艱辛用C語言重新寫就這一版本。要知道,C語言當時推出不久,用它來寫ORACLE軟件也是具有一定的風險的,但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很快就證明了這樣做是多么的正確,C編譯器便宜而又有效。從現在起, ORACLE產品有了一個關鍵的特性:可移植性。ORACLE第3版還推出了SQL語句和事務處理的“原子性”――SQL語句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敗,事務處理要么全部提交,要么全部回滾。ORACLE第3版還引入了非阻塞查詢,使用存儲在“before image file”中的數據來查詢和回滾事務,從而避免了讀鎖定(read lock)的使用(雖然通過使用表級鎖定限制了它的吞吐量)。同樣是1983年,IBM發布了姍姍來遲的Database 2(DB2),但只可在MVS上使用。不管怎么說,ORACLE已經占取了先機。

    在開發第三版還沒有結束的時候,Scott離開了ORACLE。當時用C改寫ORACLE的壓力很大,無休止的軟件調試終于讓 Scott不堪重負,選擇了一走了之。把剩下的重擔交給了Miner一個人。在出售了自己4%的股票之后,Scott 后來創建了Gupta公司(現更名為Centura Software)和PointBase公司(提供100%純Java嵌入式數據庫),都是開發和數據庫相關的產品。多年后有人問到他的4%的 ORACLE股票的時候,Scott,這個曾經給ORACLE寫出第一行代碼的技術高手,也只能報以一笑了。如果能堅持下來,那是一筆幾億美金的財富。不過當時的Scott沒有那么多的想法,他只是太累了。





    圖二 Bruce Scott 現在是PointBase公司的發起人之一





      

    原文轉自:http://www.kjueaiud.com

    老湿亚洲永久精品ww47香蕉图片_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北美法律_国产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_久久婷婷综合色丁香五月

  • <ruby id="5koa6"></ruby>
    <ruby id="5koa6"><option id="5koa6"><thead id="5koa6"></thead></option></ruby>

    <progress id="5koa6"></progress>

  • <strong id="5koa6"></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