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和GSM,看似兩個不同領域的東西,但如果巧妙地加以組合,它們將在許多方面改變人們的生活,影響人們的生活。
目前,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希望能即時、準確的知道某些物品、某些人的重要信息,如地理位置、移動目標的速度和方向等等,因此,能實現這種愿望的高科技產品,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GPS就是這樣一種能實現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簡便、價格可接受的高科技定位產品。而GSM除了能夠提供人們熟悉的語音信息以外,它還能在GPS和使用者之間,通過數據業務和短消息業務,很好的傳遞控制和定位信息,為GPS這種高科技定位產品,在民間廉價的應用提供基礎。因此,GPS和GSM技術結合的產物,將最大程度的滿足人們對移動目標的跟蹤需求。
英文:“NAVSTAR/GPS”為“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縮寫,簡稱GPS, 它的含義是利用衛星測時和測距進行導航,從而構成全球衛星定位系統?,F在國際上已經公認:將這一全球定位系統簡稱為GPS系統。該系統是以衛星為基礎的無線電導航定位定時系統,具有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和實時性。
在很早以前,人們就已經開始了定位技術的研究,但直到1967年7月29日,美國政府宣布將海軍導航衛星系統(NNSS),也稱子午衛星(TRANSIT)系統的部分導航電文解密供民間應用后,GPS這種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才真正撩起神秘的面紗,被人們所結識、所利用,才顯示出它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80年代后,隨著GPS實驗衛星和工作衛星的先后升空,經過各國科學家和生產廠家的共同努力,GPS硬件(接收機及各種配件)和軟件技術日趨成熟,使得GPS的定位精度越來越高,觀測速度越來越快,自動化程度越來越完善,價格卻越來越低,這為GPS的廣泛應用,開拓了更廣闊的前景。
GPS系統包括三部分:GPS衛星星座(空間部分)、地面控制系統(地面監控部分)、GPS接收機(用戶部分)。
GPS衛星星座(空間部分):
由24顆覆蓋全球上空的衛星組成,它們均勻分布在6個軌道平面內,軌道傾角55度,各個軌道平面之間相距60度,同一軌道平面上的衛星之間的升交角距相差90度,任意軌道平面上的衛星比西邊相鄰平面軌道上的相應衛星超前30度??臻g部分總投資200億美元,它的實施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4~1978年為方案論證階段,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采用Atlas F火箭,從1978年2月22日發射第一顆GPS試驗衛星起,到1985年10月9日發射完最后一顆衛星,共發射了11顆代號為BLOCK-Ⅰ的GPS試驗衛星在軌道上,運行軌道呈橢圓形,長半軸為26560km,傾角為64°,軌道高度約20000km。目前仍有4顆衛星在工作。
第二階段:1979~1987年為系統論證階段。
第三階段:1988~1993年為生產實驗階段。自1989年初開始,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空間中心的卡納維拉爾角基地,采用Delta火箭,發射了代號為BLOCKⅡR型的第三代GPS試驗衛星,組成了GPS的衛星星座。它是由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備用衛星組成,稱為(21+3)GPS星座。衛星軌道面有6個,長半軸為26609km,偏心率為0.01,傾角為55°,軌道高度約20200km,運行周期為11小時58分鐘(恒星時12小時),載波頻率為1575.42MHz和1227.60MHz,衛星能覆蓋地面面積38%,通過天頂時可見時間為5小時。在地球表面上的任何時間和地點,在高度角15度以上,平均可同時觀測到6顆以上衛星。由于衛星對地面的距離和波束覆蓋面積基本不變,因此在覆蓋區域內,接收機接收到的信號近似相等,這非常有利于定位精度的提高。
GPS衛星是由洛克菲爾國際公司空間部研制的,衛星重774kg,使用壽命為7年。衛星采用蜂窩結構,主體呈柱形,直徑為1.5m。兩側裝有兩塊雙葉對日定向太陽能電池帆板,全長5.33m接受日光面積為7.2m2。對日定向系統控制兩翼電池帆板旋轉,使板面始終對準太陽,為衛星不斷提供電力,并給三組鎘鎳電池充電,以保證衛星在地球陰影部分能正常工作。在星體底部裝有多波束定向天線,能發射張角大約為30度的兩個L波段(19cm和24cm波)的信號。在星體的兩端面上裝有全向遙測遙控天線,用于與地面監控網的通信。此外衛星還裝有姿態控制系統和軌道控制系統,以便使衛星保持在適當的高度和角度,準確對準衛星的可見地面。GPS衛星的作用主要有3點:
1. 用L波段的兩個無線載波(19cm和14cm)向廣大用戶連續不斷地發送導航定位信號。
2. 在衛星飛越注入站上空時,接收由地面注入站用S波段(10cm波段)發送到衛星的導航電文和其他有關信息,并通過GPS信號電路,適時的發送給用戶。
3. 接收地面主控站通過注入站發送到衛星的調度命令,適時地改正運行偏差或者起用備用時鐘等。
地面控制系統(地面監控部分):
全面負責監控全球定位系統的工作。它包括:主控站、監測站、注入站。
主控站:1個,是位于科拉多州斯平士的衛星操作控制中心(CSOC),它的任務是收集各監測站送來的數據,計算衛星軌道、星歷、時鐘改正數、狀態參數等,并按一定格式編輯為導航電文傳送到注入站,再轉發至各衛星;它還負責對地面控制系統的協調工作、對衛星狀態的診斷、調整和發送工作。此外,這個主控站里還附設了一個監測站。
監測站:5個,除一個附設在主控站內,還有4個分別分布在夏威夷、北太平洋的Kwajalein島、印度洋的Diogo Garcia島、大西洋的Ascension島上。它們主要用配備的P碼接收機和精密銫種,對每顆衛星進行連續不斷的跟蹤測量,并將所得數據傳送到主控站。它是無人值守的數據采集中心,受主控站的控制。
注入站:3個,分別附設在北太平洋的Kwajalein島、印度洋的Diogo Garcia島、大西洋的Ascension島上的監測站內,其主要功能是每天用S波段(10cm波),將主控站傳送來的衛星星歷和時鐘參數等發送到衛星的存儲器中,讓有關信息通過GPS衛星信號電路發給用戶。還自動向主控站發信號。
GPS接收機(用戶部分):
由于近十幾年來,世界各國的企業公司和科研單位競相開發出各種類型的接收機,因此GPS接收機的分類形式很多。常規分為兩種:導航型和測地型。
導航型接收機結構簡單,體積小,價格便宜,采用C/A碼偽距接收技術,定位精度一般可達100~20m,最高可達3~1m。若采用P碼接收技術,達到的精度將更高。普通C/A碼偽距接收機的價格大約在2-3千左右。
測地型接收機結構復雜、精度高,它采用雙頻偽距和載波相位接收技術,測量基線的精度和高度都比導航型接收機高許多數量級。雙頻接收機可達5mm+1ppm•D,單頻接收機可達10mm+2ppm•D,若用差分定位其精度可達亞米及厘米級。
目前,GPS接收機的體積是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輕,價格越來越低。
隨著GSM移動通信系統在我國的迅猛發展,它的電話業務功能對大多數人來講,已不再陌生,但它的其他功能:如數據業務、短信息業務、補充業務,將有助于我們把GPS的應用擴展到跟蹤移動目標方面。
今年,我國電信業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截止5月底,移動電話用戶總數已達到1.1億戶,其中新增用戶2581萬戶.因此借GSM來傳輸GPS定位信息,有很好的基礎。
我們可以這樣設想:將GPS固定到某個重要的物體如汽車或者帶有特殊任務的人身上,在需要的時候,用GSM手機或其他通信方式,發一條短消息觸發GPS,讓GPS把它的三維位置信息,甚至三維速度和時間信息,以十進制ASCⅡ碼或者二進制碼輸出,并通過有線和無線方式傳輸到GSM手機中,由GSM手機將此數據通過GSM網絡傳輸到某個特定地方,比如某個報警中心或者以短信息的方式發給另一個GSM用戶?;蛘咿D送到其他有關網絡,再以特約的形式保存,比如存在指定的計算機內;或者電子信箱內;或者電子地圖上。以供需要者使用。
目前GPS在我國還主要應用在大地測量、工程測量、軍事、交通、郵電、地質、礦產、氣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等部門,使用者大多自建系統,投資較大。也有一些單位安裝了車載GPS系統,但都自成體系,不對外服務。因此讓人覺得GPS離我們還很遙遠。但事實上,美國在1995年車載GPS系統的銷售量就已達到了3.1億美元,日本在1996年車載GPS系統就已達到70萬套。這些數據雖不能全面反映GPS在移動目標定位方面的業績,但它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GPS在民用方面的潛力。因此,我們完全有可能把GPS和GSM結合起來,為需求越來越多的各種移動目標的跟蹤,增添一種強有力的技術手段。
國際移動衛星組織是1979年在倫敦成立的,這是一個提供全球衛星移動通信的政府間國際合作團體,中國也是創始成員國之一。中國既積極參與全球導航系統(GNSS)和GPS衛星增強系統(WAAS)的建設,也開始建立我國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雙星定位系統)。已在北京、上海、武漢、西安、拉薩、烏魯木齊等地建成了永久性的GPS跟蹤站,目的是對GPS衛星進行精密的定軌,為高精度的GPS定位測量提供觀測數據和精密的星歷服務。同時還致力于我國自主的廣域差分GPS(WADGPS)方案的建立。
我國在1995年成立了GPS協會,下設四個專業委員會,希望通過廣泛的交流與合作,發展我國的GPS應用技術。
今后,隨著GPS逐步被認識和接受,GSM移動通信系統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GPS將同移動電話、計算機、互聯網一樣,逐步深入人們的生活,改善人們的生存空間,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