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無線局域網絡的強烈需求,美國的國際電子電機學會于1990年11月召開了802.11委員會,開始制定無線局域網絡標準。
承襲IEEE802系列,802.11規范了無線局域網絡的介質存取控制 (Medium Aclearcase/" target="_blank" >ccess Control ; MAC)層及實體 (Physical ;PHY)層。此較特別的是由于實際無線傳輸的方式不同,IEEE802.11在統一的 MAC層下面規范了各種不同的實體層,以因應目前的情況及未來的技術發展。目前802.11中制訂了三種介質的實體,為了未來技術的擴充性,也都提供了多重速率 (Mulitiple Rates)的功能。這三個實體分別是:
一、2.4GHz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速率1Mbps時用DBPSK調變 (Difference By Phase Shift Keying)
速率2Mbps 時用DQPSK調變 (Difference Quarter Phase Shift Keying)
接收敏感度 ?80dbm
用長度11的Barker碼當展頻PN碼
二、2.4GHz 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
速率1Mbps時用 2-level GFSK調變,接收敏感度 ?80dbm,
速率2Mbps時用4-level GFSK調變,接收敏感度 ?75dbm,
每秒跳2.5個 hops
Hopping Sequence在歐美有22組,在日本有4組
三、Diffused IR
速率1Mbps時用16ppm調變,接收敏感度2 ×10-5mW/平方公分
速率2Mbps時用4ppm調變,接收敏感度8 ×10-5mW/平方公分
波長850nm~950nm
其中前兩種在2.4GHz的射頻方式是依據ISM頻段以展頻技術可做不須授權使用的規定,這個頻段的使用在全世界包含美國、歐洲、日本及臺灣等主要國家都有開放。第三項的紅外線由于目前使用上沒有任何管制(除了安全上的規范),因此也是自由使用的。
IEEE 802.11 MAC的基本存取方式稱為 CSMA/C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與以太網絡所用的CSMA/CD (Collision Detection)變成了碰撞防止(Collision Avoidance),這一字之差是很大的。因為在無線傳輸中感測載波及碰撞偵測都是不可靠的,感測載波有困難。另外通常無線電波經天線送出去時,自己是無法監視到的,因此碰撞偵測實質上也做不到。在802.11中感測載波是由兩種方式來達成,第一是實際去聽是否有電波在傳,及加上優先權的觀念。另一個是虛擬的感測載波,告知大家待會有多久的時間我們要傳東西,以防止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