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Gartner報告,現在美國已經有420萬的WLAN用戶, 到2007年這一數目將達到3100萬, 但部署一個能保證性能的WLAN并非易事
規劃WLAN的關鍵是規劃接入點,需要有足夠的蜂窩重疊覆蓋以供漫游,并需要足夠的帶寬以供應用。如果無線接入點不足,最后可能導致吞吐量出現問題,同時也會使覆蓋區域零星散落,對用戶的漫游和工作地點造成一定的限制。
考慮移動性需求
在做接入點規劃時需要考慮用戶的移動性需求。一種用戶在整個覆蓋區域內移動時需要一直與 WLAN 相連接,就像醫生外出時需要查看病人記錄。另一種用戶只需要不時接入WLAN,比如高級管理人員在不同大樓會議間歇時需要不時查看電子郵件。第一種需求需要跨越WLAN的無縫漫游,此WLAN需要大接入點密度。而第二種需求屬于間斷性的無線連接,接入點密度可以相對小一些。
計算吞吐量
在布署WLAN之前需要考慮WLAN最常使用的是哪種通信:是電子郵件和 Web通信、或是對速度要求很高的ERP(企業資源規劃)、還是CAD(計算機輔助設計)應用程序。是需要速度為54Mbps的802.11a和802.11g,還是只需要速度為11Mbps的802.11b就足夠。不管使用哪一種通信,當用戶與接入點的距離過遠時,網絡速度都會顯著下降,所以安裝足夠的接入點不僅僅是為了支持所有的用戶,也是達到用戶需要的連接速度所要求的。
WLAN宣稱的速度并不一定準確對應于它的實際速度。與交換式以太網不同,WLAN是一種共享介質,它更像是老式以太網的集線器模型,將可用的吞吐量分割為若干份而不是為每個接入設備提供專線速度。這一限制(通過電波傳輸數據時還會有50%的損耗)對無線網絡的吞吐量規劃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計算接入點數目時最好多預留一些空間。僅僅根據用戶數目及其最小帶寬需求來計算接入點數目是極其冒險的,盡管它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滿足對容量的需求。還要記住的是,即使802.11b現在已經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但802.11a將很快成為高性能WLAN標準的選擇,所以基礎設施應從現在開始支持它,或者至少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升級至 802.11a。
防止干擾
干擾對于某些機構可能會是個問題。盡管追蹤入侵微電波、無繩電話和藍牙設備并非難事,但更常遇到的是來自網絡內部其它接入點甚至是網絡外部的干擾。例如,802.11b和802.11g在2.4GHz頻帶內提供三個相同的非重疊信道,這使得規劃密集部署或在相鄰WLAN的干擾下工作變得十分困難。
理想的情況是,2.4GHz環境中的信道1、6和11永遠不會與同一信道相鄰,這樣它們就不會相互干擾,但這是不現實的。實際上需要一定量的良性蜂窩覆蓋重疊以允許用戶漫游(20%到30%最佳),但如果站點處的建筑物超過一層,即便是使用高增益天線,建筑物的層與層之間也會有一些滲漏。802.11a的12個非重疊信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信道分配帶來的問題。802.11a使用的5GHz頻帶幾乎不會造成任何非WLAN干擾,而且用戶也不太可能遇到相鄰802.11a接入點,原因是這一標準還未像802.11b或最近急速增長的802.11g那樣普及。
關注覆蓋區域
知道WLAN的射頻信號是怎樣傳播的嗎?信號頻率越低,無線網絡傳輸速度越慢,有效范圍就越遠。由于大量射頻信號以較低頻率傳播,同時信噪比的靈敏度因為高速調制方式而增加,所以速度為1Mbps的2.4GHz 802.11b信號的傳播距離遠遠超過速度為54Mbps的5GHz 802.11a信號。
WLAN 的覆蓋范圍除了受不同射頻帶和吞吐量變化而造成的波傳播特征影響之外,還會因為自由空間路徑損耗和衰減而受到限制。自由空間路徑損耗更大程度上是開放或戶外環境方面的問題,實際上是無線電信號因為波前擴展引起的擴散導致接收天線接收不到這些信號。衰減則在WLAN的室內安裝中比較常見,它是振幅下降,或者射頻信號在穿過墻壁、門或其它障礙物時減弱造成的。這就是 WLAN 在密集建筑物周圍性能不好的原因。當面對這種物理上的干擾時,即使是彈性比5GHz信號好得多的2.4GHz信號,仍然會遇到某些射頻問題。
多路徑效應也是影響覆蓋范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謂多路徑效應,就是信號被反射并回送的現象。在大多數情況下,多路徑效應使接收到的信號被削弱或是被完全抵消。于是有一些本來應該充分傳播信號的區域幾乎或根本沒有射頻信號覆蓋。防止多路徑效應的辦法是拆除或重新安置機柜和網絡設備機架之類的干擾對象,同時增加接入點密度或功率輸出。
使用自動化工具
以上提到的所有這一切,都要從無線站點勘察著手,站點勘察將評估和規劃無線基礎設施的射頻(RF,radio frequency)環境和接入點的設置,以確保WLAN正常工作。從便攜式 WLAN 硬件工具箱到提供站點覆蓋區域詳細視圖的軟件包,有許多很方便的工具可幫助完成站點勘察。
站點勘察工具使得布署WLAN的工作能夠非常順利地進行。射頻建模軟件,例如Trapeze Networks的 RingMaster,可根據進入樓層計劃自動確定接入點位置來幫助自動決定接入點的初始布局。其它工具,例如Network Instruments的Observer,可通過運行軟件的便攜式或手持式設備來提供有關射頻環境的信息。綜合工具,例如Ekahau的Site Survey會從WLAN的系統范圍角度記錄同樣的射頻數據和用戶的位置。不管使用什么工具,仍然需要手工進行站點勘察,這是勘察工具所不能代替的。
像RingMaster之類的規劃工具可以確定接入點位置、信道分配、功率輸出設置以及其它配置屬性。它們使用用戶密度和吞吐量這類參數作為標準。問題在于仍然必須在基于CAD的樓層規劃中對諸如混凝土外墻和金屬門之類的建筑物指定預設衰減級別,除非規劃中已經包含此信息。這些工具的缺點是,它們一般都是針對廠商自己的無線交換機和接入點而建立的,從而缺少通用性。
接入點勘察工作完成后,需要驗證和描述這些接入點的覆蓋區域。為此,可使用隨客戶機WLAN卡提供的站點勘察實用程序(假定供應商捆綁了該實用程序)或者使用隨高級監視工具提供的實用程序,例如Observer、或者是一些便攜式WLAN分析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