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ATM
發表于:2007-05-26來源:作者:點擊數:
標簽:
任何技術歸根到底都是由應用 需求 推動的,然而能滿足應用需求的技術往往并不止一個,那么當前的網絡技術熱點:ATM、千兆以太網和第三層交換,究竟哪種技術能夠獲得用戶青睞,并最終占領市場呢? 在討論問題之前,需要先明確幾個基本觀點,這樣才能夠界定范
任何技術歸根到底都是由應用
需求推動的,然而能滿足應用需求的技術往往并不止一個,那么當前的網絡技術熱點:ATM、千兆以太網和第三層交換,究竟哪種技術能夠獲得用戶青睞,并最終占領市場呢?
在討論問題之前,需要先明確幾個基本觀點,這樣才能夠界定范圍,避免誤解。ATM、千兆以太網和第三層交換,究竟哪種技術能夠獲得用戶青睞,將取決于以下兩個因素:
·可用性可用性是指操作是否方便、可靠。所以,友好的用戶界面和各種環境下的適應性就非常重要。這里要著重指出的是,復雜是一個主要的考慮。因為復雜本身就是一種不可靠和不易使用的因素。
·習慣性習慣性包含著對用戶已有投資的保護,深入來看,還涉及用戶的使用習慣。正如一位名人所說:千百萬人的習慣勢力是最可怕的勢力。在面臨許多新的選擇時,人們更偏愛與他們使用習慣相近的東西。因此,先一步上市的產品往往能占領更大的市場,后來者即使有更高的技術含量,卻仍然會處于下風,這樣的例子是屢見不鮮的。由此來看,一些計算機大公司常常向知名大學慷慨饋贈產品,其目的不言自明。
比較ATM與千兆以太網
1.快速以太網擋住了ATM向桌面擴張
在OSI網絡體系結構的七層模式中,ATM和千兆以太網只涉及低二層,而第三層交換技術,顧名思義當然屬于第三層。在低二層網絡技術中,以太網是人們用得最多,因而也是最熟悉的技術?;贏LOHA原理的以太網
協議非常簡單,網上的節點想發送就可以發送。為了提高效率,又增加了監聽和碰撞檢測。為滿足人們對帶寬的不斷增長的要求,出現了交換式以太網,它比共享式以太網的傳輸效率高了許多,而且在每個端口只連接一個站點時,消除了碰撞沖突,可實現全雙工通信。隨著網絡應用的發展,又出現了100Mbps的快速以太網和千兆以太網??梢哉f以太網的發展史就代表了計算機網絡應用的發展歷程。它是在滿足人們不斷增長需求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己,因而具有巨大的慣性。廉價、簡單、快速的以太網技術擋住了ATM向桌面系統的擴張,至今仍然牢固地占據著LAN的陣地。
2.ATM具有
電信網所有特點
WAN具有和LAN很不一樣的特點。由于WAN涉及地域廣大,其建設、維護和管理是由電信部門或少數專業公司控制的,形成所謂的公用電信網。它們在向用戶提供服務的同時,極力避免用戶涉及和干預電信網內部的事情。通常,公用電信網的管理者希望用戶把電信網看作是一個黑匣子,僅向用戶端設備提供一個簡單的用戶接口,使用戶能方便地使用公用電信網,而把主要的功能盡可能地集中在電信。電話系統就是這種模式中最成功的一個典范。與集維護、管理和使用于一身的LAN不同,在WAN中用戶只是使用者,公用電信網的管理者是服務的提供者。由此就形成了WAN的許多特點,例如,為了計費的需要,WAN一般都是面向連接的,因而在傳送數據之前,必須先進行耗時頗長的建立連接過程,用完整的全地址來進行呼叫或撥號,在數據傳輸階段則使用簡化的連接標識符進行通信。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為了提高傳輸效率,目前在電信網內部把傳送數據和傳送控制信息的通路分開,形成所謂的帶外信令,使得電信網內部的傳輸
協議變得相當復雜。ATM技術起源于B-ISDN,具有電信網技術的所有特點。3.ATM技術的復雜性
ATM技術非常復雜,它分為AAL層、ATM層和物理層等三層,每一層又都分為兩個子層。在AAL層,用戶通常要運行兩個
協議:一個用來向網絡傳送控制信息,稱為控制面(ControlPlane);另一個用來傳送數據信息,叫做用戶面(UserPlane)。ATM網內部也使用帶外信令機制,ITU和ATM
論壇所采用的信令還不一樣。ATM是面向連接的傳輸技術,使用類似于電話號碼的十進制數字進行呼叫連接。其呼叫編碼目前有四種之多,尚未統一,最長可達20位。在每個ATM交換機上,建立連接過程需要10~30ms的時間,相對于最快10μs的ATM交換機速度而言,10~30ms實在是太長了。此外,為保證服務
質量所需的資源預約等也要在此階段進行,更增加了建立連接的時間。所以現在ATM網中多采用永久虛電路(靜態路由)。這就限制了ATM網的伸縮能力。ATM信元的53個字節中,有5個字節的信元頭,編碼效率不高。其他
協議的數據包要經由ATM網傳送時,必須在入網處分解轉換為ATM信元流,出網時再恢復成原來的數據包。若信道質量不是足夠高,或因傳輸控制策略不佳,就會出現信元丟棄現象,而一個信元的丟棄將導致整個數據包的重傳。這些處理都會增加系統開銷,加大傳輸時延,降低ATM網的傳輸能力。使得廣為宣傳的、ATM技術的各種優越性大打折扣。
且不提昂貴的價格,只要想象一下在無連接的、突發式的、用戶既有使用權、又有管理權的LAN中使用ATM技術將會出現的情況,就不難理解為什么ATM技術不能延伸到LAN領域中去了。
ATM的正確位置與挑戰
ATM本來就是一種電信技術,在電信領域中它的各種優勢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計算機網絡的觀點來看,ATM技術作為一種傳輸技術在WAN中還是有很大優勢的。但是還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首先要簡化端用戶間的接口。ATM技術把物理層以上大部分
協議所執行的功能都移到端設備中去完成,僅保留信元的概念以簡化交換節點的處理,提高傳輸能力。而這里的端設備絕不能是端用戶的設備,只能是ATM網的端設備。換言之,不能把它從交換節點移走的功能推給用戶來完成。ATM網的管理者,即服務的提供者應當在ATM網的人口處設置專門的訪問設備來完成這些功能(就象X.25網的PAD)。掩蓋ATM技術的復雜性,向用戶提供熟悉的接口(如以太網接口)。其次,即使在WAN中,ATM技術也不能一統天下。在諸如VPN(虛擬專用網)這類可以使用PVC(永久虛電路)的應用領域,沒有其他的技術可以和ATM競爭。但對于那些突發性的、數據量較小的用戶來說,直接使用ATM網顯然并不合適。
在網絡的第三和第四層,TCP/IP
協議是當今使用得最廣泛的傳輸
協議。隨著Inte
.net的迅速升溫,TCP/IP
協議族的地位已沒有任何其他技術可望其項背。因而TCP/IP技術也具有了巨大的慣性?,F在任何一種操作系統都能夠運行TCP/IP
協議。原有的網絡
協議也無不向IP靠擾。所以有人認為,三、四年內,網絡
協議將統一到IP
協議上。該
協議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通過IP數據報(Datagram,這是IP
協議數據單元)和IP地址來屏蔽低層
協議的細節。換言之,IP
協議對低層
協議沒有特定的要求,可以與任何低層
協議協同運行,對IP
協議來說,低層是透明的。所以,IP數據報既可以在以太網上跑,也可以在ATM網上運行。只不過IP
協議和以太網
協議的親和性要好得多,因為它們都是無連接的
協議。而IP數據報要通過ATM網就會麻煩得多。并由此形成了當今很熱門的“IP和ATM結合”問題。但是從IP
協議的角度來看,ATM只不過是眾多WAN傳輸技術中的一種。目前它可能是
性能最好的,但并不排除將來出現性能更佳的、與IP技術更容易結合的WAN傳輸技術。事實上,現在已經有了跳過ATM網,直接在SDH上跑IP數據報的“IPOverSDH"技術,甚至有直接在光纜上構造IP網的“IPOverFiber"技術。作為電信業界寵兒的ATM技術,只有努力解決上述存在的各種問題,才能發揮也自己固有的優勢,鞏固它在WAN中的地位。
原文轉自:http://www.kjueaiud.com
老湿亚洲永久精品ww47香蕉图片_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北美法律_国产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_久久婷婷综合色丁香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