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忘錄狀態:
ThisdocumentspecifiesanInternetstandardstrackprotocolforthe
Internetcommunity,andrequestsdiscussionandsuggestionsfor
improvements.Pleaserefertothecurrenteditionofthe"Internet
OfficialProtocolStandards"(STD1)forthestandardizationstate
andstatusofthisprotocol.Distributionofthismemoisunlimited.
版權注意:
Copyright(C)TheInternetSociety(1998).AllRightsReserved.
目錄
IPv6可集聚全球單播地址格式 1
1. 引論 2
2.IPv6地址概述 2
3.IPv6可集聚全球單播地址格式 2
3.1可集聚全球單播地址結構 3
3.2頂級集聚標識符 4
3.3保留字段 4
3.4下一級集聚標識符 4
3.5站點級集聚標識符 5
3.6接口ID 6
4.技術動機 6
致謝 7
參考文獻 7
安全性考慮 8
1. 引論
本文定義了可用于Internet上的IPv6可集聚全球單播地址格式。本文定義的地址
格式與IPv6協議【IPv6】以及“IPv6尋址體系結構”【ARCH】是一致的。它的設
計是為了推進規??缮炜s的Internet選路。
本文件取代了RFC2073(基于供應商的IPv6單播地址格式)。RFC2073成為了歷史文
件??杉廴騿尾サ刂犯袷绞菍FC2073某些方面的改進。主要的改變包括刪去了對路
由集聚、EUI-64接口標識符的支持,對供應商和交換局集聚的支持,公共和站點拓撲的
分割以及新集聚術語等所不需要的注冊位。
2.IPv6地址概述
IPv6地址是為接口和接口組指定的128位標識符。有三類地址:單播、任意點播和
組播。本文專門定義單播地址類。
在本文中,地址內的字段,賦予如“子網”這樣的專門名字。當名字與其后的名詞“標
識符”一起使用時(如“子網標識符”),被稱為名字字段的內容。當名字與名詞“前綴”一
起用時(如“子網前綴”),則表示包括本字段在內的所有左邊的尋址位。
IPv6單播地址的設計使Internet選路系統在不需要了解IPv6地址內部結構的
情況下,在任意位邊界上,使用一個最長的前綴匹配“算法”,就可作出包的轉發決定。IP
v6地址的結構是為指派和分配用的。唯一的例外就是要在單播和組播地址之間加以區別。
IPv6地址的特定類型由地址的前幾位指出。包含這前幾位的可變長度字段叫做格式
前綴(FP)。
本文為可集聚全球單播地址定義地址格式,其格式前綴為001(二進制)。其他格式前
綴也可以采用同樣的地址格式,只要這些格式前綴是標識IPv6單播地址的。只是本文只
定義了這種格式前綴而已。
3.IPv6可集聚全球單播地址格式
本文為IPv6可集聚全球地址格式的分配定義一種地址格式。作者相信這地址格式會
廣泛用于連到Internet的IPv6節點。設計該地址格式時,考慮到既支持當前基于供應
商的集聚,也支持新的基于交換局的集聚。其組合既允許直接連接到供應商的站點能高效率
地選路集聚,也允許連接到交換局的站點能高效率地選路集聚。站點可以選擇連接到兩者中
的任一個集聚實體。
當該地址格式的目的是支持基于交換局的集聚(除了當前基于提供商的集聚外)時,它的
總體路由集聚特性與交換局無關。只有用基于供應商的集聚,才能提供效率高的路由集聚。
可集聚地址安排成一個三層次的分級結構:
·公用拓撲。
·站點拓撲。
·接口標識符。
公用拓撲是提供公用Internet傳送服務的供應商和交換局群體。站點拓撲是本地的
特定站點或組織,它不提供到本站點以外節點的公用傳送服務。接口標識符是標識鏈路上的
接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P1)+----+(P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1|+|X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P2)/\+(P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_|__/__|__|__|_
/\/\/\/\/\
(S.A)(S.B)(P5)(P6)(S.C)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
/\/\+-/\
(S.D)(S.E)(S.F)
\___/\___/\___/
正如上面圖所表示的可集聚地址格式,其目的是支持長途供應商(如圖中P1、P2、P
3、P4),交換局(如圖中X1和X2),多級供應商(如圖中P5和P6)和用戶(如圖中S.x)。
交換局(不像目前的NAPs、FIXes等)將分配IPv6地址。連接到這些交換局的組織,
也要從一個或多個長途供應商那里預訂(直接、間接地通過交換局等)長途服務。這樣做可使
尋址與長途轉運供應商無關。這使得在改換長途供應商時,無需給它們的組織重新編號。組
織也能成為多家的,也就是通過交換局連到一個以上的長途供應商,而不需要從每個長途供
應商處獲得地址前綴。用于此類供應商的選擇及移植性的機制不在本文中討論。
3.1可集聚全球單播地址結構
可集聚全球單播地址格式表示如下:
|3|13|8|24|16|64bits|
+--+-----+---+--------+--------+--------------------------------+
|FP|TLA|RES|NLA|SLA|InterfaceID|
||ID||ID|ID||
+--+-----+---+--------+--------+--------------------------------+
<--PublicTopology--->Site
<-------->
Topology
<------InterfaceIdentifier----->
其中,FP為格式前綴(001);TLAID為頂級集聚標識符;RES保留為將來用;NLA
ID為下一級集聚標識符;SLAID為站點級集聚標識符;INTERFACEID為接口標識符;
下面分別給出IPv6可集聚全球單播地址格式的每一部分的說明。
3.2頂級集聚標識符
頂級集聚標識符(TLAID)是選路分級結構中的最高級。非默認路由器必須為每個激活的
TLAID保留一個路由表項,同時也許還有為TLAID提供選路信息的附加項。附加項的目
的是為它們的特定拓撲優先選路,但是所有級的選路拓撲,必須使提供給非默認路由表的附
加項數量最少。
這樣的尋址格式支持8192(213)個TLAID。要增加TLAID的數量可以向右擴展TL
A字段到保留字段,或者在另外的格式前綴上使用此格式。
關系分配TLAID的議題,超出了本文范圍,將在正在進行準備的文件中說明。
3.3保留字段
保留字段留作將來用,當前必須置成0。
保留字段可留作TLA和NLA字段擴展時用。見第4節的討論。
3.4下一級集聚標識符
下一級集聚標識符被得到一個TLAID的機構用來創建尋址分級結構和標識站點。該機
構可以指定NLAID字段的前n位,用來創建適合于它的網絡的尋址分級結構。該字段的
其余部分用來標識它愿為之服務的站點。表示如下:
|n|24-n位|16|64位|
+-----+--------------------+--------+-----------------+
|NLA1|站點ID|SLAID|接口ID|
+-----+--------------------+--------+-----------------+
每個得到一個TLAID的機構可以有24位NLAID空間。NLAID空間使每個機構能
夠為相當于目前IPv4Internet能夠支持的總網絡數幾乎一樣多的組織提供服務。
得到TLAID的機構,也支持他們自己站點ID空間中的NLAID。這就允許得到TLA
ID的機構,能給提供公用傳送服務的機構提供服務,也能給不提供公用傳送服務的機構提
供服務。得到NLAID的機構,也可以選擇用他們的站點ID空間去支持其他的NLAID。
這種情況表示如下:
|n|24-n位|16|64位|
+-----+--------------------+--------+-----------------+
|NLA1|站點ID|SLAID|接口ID|
+-----+--------------------+--------+-----------------+
|m|24-n-m|16|64位|
+-----+--------------+--------+-----------------+
|NLA2|站點ID|SLAID|接口ID|
+-----+--------------+--------+-----------------+
|o|24-n-m-o|16|64位|
+-----+--------+--------+-----------------+
|NLA3|站點ID|SLAID|接口ID|
+-----+--------+--------+-----------------+
對一個特定的TLAID,設計NLAID位的安排,留給負責該TLAID的機構去做。同
樣,設計下一級NLAID位的安排,由前面一級NLAID負責。在此建議分配NLA地址
空間的機構用類似于[RFC2050]中的“慢啟動”分配過程。
設計NLAID分配計劃,要在選路集聚效率和靈活性之間進行權衡。創建分級結構允
許較大集聚數,從而使得路由表較小。平面NLAID的分配能使分配容易和連接靈活,但
使得路由表較大。
3.5站點級集聚標識符
SLAID字段被單個機構用來創建他自己的本地尋址分級結構與標識子網。除了每個機
構有一個數量很大的子網以外,類似于IPv4中的子網。16位的SLAID字段支持65535
個單個子網。
機構可以選擇他們的SLAID為平面路由(如在SLA標識符之間不創建任何邏輯關系,
這會使得路由表較大),或者在SLAID字段中,創建一個兩級或多級分級結構(使路由表較
小)。后一種情況表示如下:
|n|16-n|64位|
+-----+------------+-------------------------------------+
|SLA1|子網|接口ID|
+-----+------------+-------------------------------------+
|m|16-n-m|64位|
+----+-------+-------------------------------------+
|SLA2|子網|接口ID|
+----+-------+-------------------------------------+
構成SLAID字段所選擇的方法,由個別機構負責。
在這種地址格式下支持的子網數,除了最大的機構之外,對其他所有機構應該是足夠的。
對于需要更多子網的組織,可以和它獲得Internet服務的機構商量,以獲得附加的站點
標識符,從而用來創建更多的子網。
3.6接口ID
接口標識符用來標識一條鏈路上的接口。對鏈路來說,應該是唯一的。也可以在一個更
寬的范圍內是唯一的。許多情況下,一個接口標識符與接口的鏈路層地址相同,或者根據接
口的鏈路層地址而得的。用在可集聚全球單播地址格式中的接口標識符要求64位長,并能
構成IEEEEUI-64格式[EUI-64]。這些標識符,當全球令牌(如IEEE48位MAC)可
用時,具有全球范圍意義;當全球令牌不可用時(如串行鏈路、隧道終點等),則只具有本地
范圍意義。u位(在IEEEEUI-64術語中稱為全球/本地位)在EUI-64標識符中必須根據
[ARCH]的規定,正確地置位以指示是全球還是本地范圍。
創建基于EUI-64接口標識符的過程定義見[ARCH]。形成接口標識符的細節,規
定在相應的IPv6over<link>技術規范中,諸如IPv6overEthernet【ETHER】,IPv6overFDDI
【FDDI】等。
4.技術動機
在可集聚的地址格式中,字段長度的設計選擇需要滿足許多技術需求。這些將在下面段
落中介紹。
頂級集聚標識符的長度是13位??捎?192個TLAID。選擇這樣的長度,可使In
ternet上頂級路由器的非默認路由表,能在當前的選路技術且合理地留有余量的情況下,
保持有限的范圍。
因為非默認路由器為優化TLA內部路徑和TLA之間的路徑,還要含有大量的長的
前綴,所以保留余量是重要的。
重要的議題不僅是非默認選路表的長度問題,還有拓撲的復雜性決定了當計算一個轉發
表時,路由器必須考察非默認路由的拷貝數。當前IPv4的實踐是通常一個前綴要通過不
同的路徑通告15次。
Internet拓撲的復雜性將來還可能增加。重要的是IPv6非默認選路應支持更大的
復雜性以及巨大的Internet。
應該提出的是,在寫作本文時(1998年春),作者作了一個比較,IPv4非默認路由
表包含大約50000個前綴,表示可能支持大于8192個的路由?,F在爭論的問題是在當前
的選路技術下,是否IPv4目前支持的前綴數已經足夠多了。一些需要認真考慮的議題是
路由穩定性以及供應商不支持所有頂級前綴的情況。技術上要求挑選TLAID的長度,在考
慮合理余量的情況下,低于IPv4所具有的。
選擇TLAID字段為13位是出于工程的綜合考慮。位數太少將不足以支持足夠的頂級
組織,位數太多將會超過合理協調的能力。為了處理前面所提到的議題,用當前的選路技術
考慮一個合理的余量是合適的。
如果將來選路技術改進到在非默認路由表中能支持大量的頂級路由,那么如何加大TL
A標識符,就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擴大TLAID字段占用保留字數,這將使TLAID數大
約增加二百萬個;第二種途徑是為這樣的地址格式分配另一個格式前綴(FP)?;蛘邔⑦@兩
種途徑組合,使TLAID數量大大地增加。
保留字段的長度為8位,是為了使TLAID字段和NLAID字段有大的增長余地。
下一級集聚標識符的長度為24位。如果用平面結構的話,可容納大約1600萬個NLA
ID。如果分級使用的話,合成起來大致等效于IPv4的地址空間(假定平均網絡規模為25
4個接口)。如果NLAID將來需要更多的空間,那么可以將NLAID擴展到保留字段來協
調。
站點級集聚標識符字段的長度是16位。每個站點可支持65535個子網。本字段長度
的設計目標,對除了最大組織以外的所有組織是足夠的。對于需要更多子網的組織,可以和
它獲得Internet服務的機構商量,以得到附加的站點標識符,從而用來創建更多的子網。
站點集聚標識符字段是固定長度,這是為了強制標識特定站點的所有前綴,具有同樣的
長度(即48位)。這樣會方便站點在拓撲中的移動(如變更ISP以及接到多個ISP的多家
站點)。
接口標識符字段為64位。選擇這個長度是為了滿足[ARCH]中指定的需求,以支持
基于EUI-64接口標識符。
致謝
作者對ThomasNarten,BobFink,MattCrawford,AllisonMankin,JimBound,
ChristianHuitema,ScottBradner,BrianCarpenter,JohnStewart和DanielKarrenberg的評論和
建設性意見表示衷心的謝意。
參考文獻
[ALLOC]IABandIESG,"IPv6AddressAllocationManagement",
RFC1881,December1995.
[ARCH]Hinden,R.,"IPVersion6AddressingArchitecture",
RFC2373,July1998.
[AUTH]Atkinson,R.,"IPAuthenticationHeader",RFC1826,August
1995.
[AUTO]Thompson,S.,andT.Narten.,"IPv6Stateless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RFC1971,August1996.
[ETHER]Crawford,M.,"TransmissionofIPv6PacketsoverEthernet
Networks",WorkinProgress.
[EUI64]IEEE,"Guidelinesfor64-bitGlobalIdentifier(EUI-64)
RegistrationAuthority",
http://standards.ieee.org/db/oui/tutorials/EUI64.html,
March1997.
[FDDI]Crawford,M.,"TransmissionofIPv6PacketsoverFDDI
Networks",WorkinProgress.
[IPV6]Deering,S.,andR.Hinden,"InternetProtocol,Version6
(IPv6)Specification",RFC1883,December1995.
[RFC2050]Hubbard,K.,Kosters,M.,Conrad,D.,Karrenberg,D.,
andJ.Postel,"InternetRegistryIPAllocation
Guidelines",BCP12,RFC1466,November1996.
[RFC2119]Bradner,S.,"KeywordsforuseinRFCstoIndicate
RequirementLevels",BCP14,RFC2119,
安全性考慮
IPv6尋址文件對Internet基礎設施安全性無任何直接影響。IPv6包的身份驗證
定義見【AUTH】。
Authors'Addresses
RobertM.Hinden
Nokia
232JavaDrive
Sunnyvale,CA94089
USA
Phone:1408990-2004
EMail:hinden@iprg.nokia.com
MikeO'Dell
UUNETTechnologies,Inc.
3060WilliamsDrive
Fairfax,VA22030
USA
Phone:1703206-5890
EMail:mo@uunet.uu.net
StephenE.Deering
CiscoSystems,Inc.
170WestTasmanDrive
SanJose,CA95134-1706
USA
Phone:1408527-8213
EMail:deering@cisco.com
FullCopyrightStatement
Copyright(C)TheInternetSociety(1998).AllRightsReserved.
Thisdocumentandtranslationsofitmaybecopiedandfurnishedto
others,andderivativeworksthatcommentonorotherwiseexplainit
orassistinitsimplementationmaybeprepared,copied,published
anddistributed,inwholeorinpart,withoutrestrictionofany
kind,providedthattheabovecopyrightnoticeandthisparagraphare
includedonallsuchcopiesandderivativeworks.However,this
documentitselfmaynotbemodifiedinanyway,suchasbyremoving
thecopyrightnoticeorreferencestotheInternetSocietyorother
Internetorganizations,exceptasneededforthepurposeof
developingInternetstandardsinwhichcasetheproceduresfor
copyrightsdefinedintheInternetStandardsprocessmustbe
followed,orasrequiredtotranslateitintolanguagesotherthan
English.
Thelimitedpermissionsgrantedaboveareperpetualandwillnotbe
revokedbytheInternetSocietyoritssuclearcase/" target="_blank" >ccessorsorassigns.
Thisdocumentandtheinformationcontainedhereinisprovidedonan
"ASIS"basisandTHEINTERNETSOCIETYANDTHEINTERNETENGINEERING
TASKFORCEDISCLAIMSALLWARRANTIES,EXPRESSORIMPLIED,INCLUDING
BUTNOTLIMITEDTOANYWARRANTYTHATTHEUSEOFTHEINFORMATION
HEREINWILLNOTINFRINGEANYRIGHTSORANYIMPLIEDWARRANTIESOF
MERCHANTABILITYORFITNESSFORAPARTICULARPUR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