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uby id="5koa6"></ruby>
    <ruby id="5koa6"><option id="5koa6"><thead id="5koa6"></thead></option></ruby>

    <progress id="5koa6"></progress>

  • <strong id="5koa6"></strong>
  • IPv4所存在的問題

    發表于:2007-05-26來源:作者:點擊數: 標簽:
    修改還是替換 考慮到IPv4存在的時間,它確實工作得不錯。那為什么還要用其他的東西來替換它呢?畢竟如果把IPv4替換掉的話,網絡中的所有系統均需要升級。升級到最新的微軟 Windows 易如閑庭信步,但IPv4的升級對于大型組織來說,簡直就是一場惡夢。我們討論

    修改還是替換

    考慮到IPv4存在的時間,它確實工作得不錯。那為什么還要用其他的東西來替換它呢?畢竟如果把IPv4替換掉的話,網絡中的所有系統均需要升級。升級到最新的微軟Windows易如閑庭信步,但IPv4的升級對于大型組織來說,簡直就是一場惡夢。我們討論的網絡可能包括十億甚至更多的遍布全球的系統,上面運行著不知道多少種不同版本的TCP/IP連網軟件、操作系統和硬件平臺。要求對其中所有系統同時進行升級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有沒有辦法可以避免IP升級可能帶來的紛亂和不幸呢?答案是也許有,也許沒有。這取決于對新協議的需求程度。換句話說,如果協議的唯一問題僅僅在于地址的匱乏,通過使用諸如后面所討論的劃分子網、網絡地址翻譯或無類域內選路等現有工具和技術,也許可以使該協議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可繼續工作。但是,這種權宜之計不可能長期有效,實際上,這些技術已經使用了很多年,如果不實現對IP的升級,它們最終將阻礙未來Internet的發展,因為它們限制了可連接的網絡數和主機數。

    本文討論IPv4的其他問題,除了地址缺乏的問題外,還包括更普遍的擴展性問題、管理問題、選路困難、服務的改進和服務質量特性的交付以及安全性問題。

    最后,擁有多年IPv4工作經驗的工程師們作出的決定是替換而不是修補IPv4。我們知道IPv4中哪些工作良好,哪些只是可以工作,哪些可以工作得更好?,F在的情形不是用未知量來取代已知量。IPv6的設計者們將這個新協議建立在IPv4的基礎上,沿用IPv4工作良好的部分,改進可以工作的部分,去掉影響性能和功能的部分,另外還增加了當前特別需要的功能。

    IPv4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是地址空間的大小問題,主要研究方向也定位在如何減少地址空間的浪費并提高使用效率上。其他議題,包括選路、網絡管理、配置及IPv4擴展選項有時也與地址空間有關。

    1.IPv4選路

    在互聯網或內聯網上傳輸的IPv4包必須從一個網絡選路到另一個網絡以到達其目的地。選路協議可以使用動態機制來確定路由,但是所有選路最終依賴于某個路由器查看不同路由的列表并確定正確的路由。選路表包含網絡的列表和連接到這些網絡的接口的列表。路由器查看包,確定包所在的網絡(或該網絡可能在的網絡),然后把包發送到適當的網絡接口。

    現在的關鍵問題在于路由表的長度將隨著網絡數量的增加而變長。而路由表越長,路由器在表中查詢正確路由的時間就越長。如果只需要了解10個、100個或1000個網絡,這不是問題。但是對諸如現在的Internet,擁有大量的網絡,在骨干路由器上通常攜帶超過11萬個不同網絡地址的顯式路由,此時選路變成了一場惡夢。

    選路議題影響到性能,它對互聯網增長的影響遠比地址空間的匱乏更緊迫。IPv4地址可能在5年內使用殆盡,但如果不使用分級尋址來集聚和簡化選路,Internet的性能可能在最近甚至現在就變得不可接受。

    2.劃分子網

    對子網的合理使用將增加地址使用的效率,但它對于效率的改進是有限的。如果想了解原因的話,先考慮原來的網絡地址分配方式:一個機構可以申請到一個A、B或C類地址。如果能夠證明自己需要相當數量的主機地址,機構也許能獲得一個B類地址;否則,獲得的將會是一個C類地址。無論申請人的網絡中的主機是200臺、20臺還是2臺,他們都將獲得一個C類地址,這樣就占用了254個主機地址。如果他們能夠使權威機構確信他們的確需要一個B類地址的話,即便他們只有1000臺主機,他們仍將獲得完整的B類地址,這樣一來又占用了65534個主機地址。

    獲得這些地址后,從外部發往網絡內任一處的業務流都在一個路由器接口處理,該路由器將把這些數據重新選路到本機構內的目的地。這種體系結構意味著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來設計網絡。圖3-1中顯示了兩種方案。兩個網絡都連接到Internet,但C類網在本機構內只提供了一個網絡的連接能力,而B類網絡把機構劃分成三個子網,通過內部路由器彼此連接,并通過第二個路由器連接到Internet。





    子網有助于組織網絡業務流,并改善網絡地址使用的效率


    當本地網絡媒體在網絡大小或連接的主機數量上到達極限時,就需要劃分子網,同時它也可用來反應機構的體系結構。圖中沒有明確顯示出子網不必在同一個建筑物內或同一個城市內。路由器重定向數據可以經過本地連接,也可以經過長途數據通信鏈路。這意味著一個機構可以與不同的分支、操作單位或子公司一起共享一個網絡地址。
    劃分子網的問題在于它只適用于某種特定規模的機構—或者是C類網絡或者是B類網絡。例如,一個大型機構使用一個B類地址的網絡有以下優點:使用8位子網掩碼(換句話說,從B類地址的16位主機地址中借用8位)意味著可以有256個子網,其中每個子網可以最多有254個主機。如果使用9位子網掩碼,還可以把子網數量倍增至512,當然每個子網上的主機數量降至了126。通過增加或減少位數量,可以很好的調整子網結構使之適應整個機構的體系結構。

    對于需要B類地址的用戶,不幸的是,除非是已經有了B類網絡,否則目前很難得到B類地址。地址授權機構現在將C類地址成塊分配給ISP,并通過它們再重新分配給用戶。一個C類網絡最多只能處理254臺主機(絕對是最大值),如果劃分子網后,其主機數將進一步減少。因此,劃分子網的C類網絡可以用于包含不超過8(或16)個子網的小公司,同時每個子網上的主機數量少于30個(或14個)。即便如此,這兩種配置還是把網絡能夠容納的主機數量限制為不能超過210個,降低了地址分配的效率。

    子網有助于在一個機構內組織其業務流,同時可以使來自外部源的數據報的選路更簡單。外部源無需知道目的子網的任何情況,因為所有的子網是在同一個網絡地址下,且所有去往該網絡中任何地址的數據報都要首先經過一個路由器,然后由該路由器決定把數據向哪個子網發送。

    劃分子網的有趣特點在于可以對一個已經劃分子網的網絡進一步劃分子網。在上圖中,一個B類網絡被分為三層。第一層的路由器連接在Internet上,沒有子網操作。但是,在該機構內,Internet路由器意識到有4位用于子網。這意味著最多可能有16個子網;那些子網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像圖中所示一樣進一步劃分子網。在這個例子中,它們每一個都為最低層的子網又使用了4位,但機構內部的不同組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法來分配其地址。例如,一個組具有多個小組但每個小組中的主機數量較少,可以使用6位作為子網,此時使得子網掩碼的總長度達到10位;而另一個具有較少分支但每個小組都比較大,因此只使用了3位,從而使總的子網掩碼達到7位。

    3.無類域間選路

    無類域間選路(CIDR)技術有時也被稱為超網,它把劃分子網的概念向相反的方向作了擴展:通過借用前三個字節的幾位可以把多個連續的C類地址集聚在一起。換句話說,就像所有到達某個B類地址的數據都將發給某個路由器一樣,所有到達某一塊C類地址的數據都將被選路至某個路由器上。
    稱做無類選路的原因在于它使得路由器可以忽略網絡類別(C類)地址,并可以在決定如何轉發數據報時向前再多看幾位。另外一個與子網劃分不同的特點在于,對于外部網絡來說,子網掩碼是不可見的;而超網路徑的使用主要是為了減少路由器上的路由表項數。例如,一個ISP可以獲得一塊256個C類地址。這可以認為與B類地址相同,只不過前3位不是10x而是110。有了超網后,路由器可設定為包含地址塊的前16位,然后把地址塊作為有8位超網的一條路由來處理,而不再是為其中包含的每個C類地址處理最多可能256項路由。由于ISP經常負責為他們的客戶的網絡提供路由,于是他們獲得的通常就是這種地址塊,從而所有發往其客戶網絡的數據可以由ISP的路由器以任何一種方式選路。

    4.網絡地址翻譯

    網絡向外泄露的信息越少,網絡的安全性就越高。對于TCP/IP網絡來說,這意味著可能需要在內部網絡和外部網絡間設立一個防火墻,由它來接收所有請求。既然內部主機與外部主機失去了直接聯系,那么IP地址就無所謂全球唯一,換句話說,如果內部主機不需要由Internet上的主機直接尋址,那么就可以為它們任意選擇一個IP地址。實際上,許多與Internet沒有任何聯系的機構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但當他們確實需要把二者連接在一起時,就必需對所有主機重新編號。

    曾經有一段時間,許多公司無論是否打算連接Internet,都急于先申請到一段全球唯一的地址,因為這樣可以使他們將來不必為主機重新編號。但是,隨著專用IP網絡的發展,為避免減少可分配的IP地址,有一組IP地址被拿出來專門用于專用IP網絡。任何一個專用IP網絡均可以使用包括一個A類地址(10.0.0.0)、16個B類地址(從172.16.0.0到172.31.0.0)和256個C類地址(從192.168.0.0到192.168.255.0)在內的任何地址。同時正如RFC1918中的定義,把這些專用網絡連接到公用網絡的路由器不轉發該網絡上的任何數據。
    網絡地址翻譯(NAT)在專用網絡和公用網絡之間的接口實現,該系統(一般是防火墻或路由器)了解專用網絡上所有主機的地址,并將其翻譯為可訪問的公用網絡地址,這樣所有的內部主機就可以與外部主機通信。

    雖然這種辦法對于提高IP地址的分配效率有所幫助,但是網絡設計人員在決定一個網絡是否使用NAT之前必須非常小心,要先確定其是否適用。對于那些永遠不需要與其他網絡合并或直接訪問公用網絡的網絡,NAT很適合。潛水艇上的IP網絡就可能非常適合使用專用地址:它不太可能與另一艘潛水艇上的網絡合并在一起,也不太可能需要直接連接到其他網絡或公用網絡。如果兩個以上使用專用網絡地址的網絡需要合并,例如兩個使用專用IP地址的銀行要把他們的ATM機合并,那么最終形成的網絡很可能需要進行重新編號以避免IP地址的沖突。

    NAT為一些小型機構提供了一種自己管理其地址空間的簡單方法,無需依賴于地址授權機構為他們現在及將來的需要來分配足夠的地址空間。NAT還使得一些機構可以非??焖俸挽`活地定義臨時地址或真正的專用網絡地址。與CIDR不同,NAT確實提供了一種可以真正減少IP地址需求的辦法,盡管它使用起來有很大隨意性,并且在重新對專用IP網絡編址時將花費較長的時間和昂貴的代價。

    5.網絡管理與配置

    設計IPv4和大多數其他TCP/IP應用協議集的目的都不是易于使用。例如,原始的文件傳送協議(FTP)依靠的就是非常神秘的請求和響應代碼,并使用了類似天書般的命令。提到這一點的原因在于:實際上設計這些顯然很復雜的命令和控制機制的目的是實現跨平臺的標準化,并簡化對理解這些協議的軟件的訪問。一個使用IPv4的系統必須使用一組特別復雜的參數來進行正確的配置,其中一般包括:主機名、IP地址、子網掩碼、默認路由器及其他(根據應用而有所不同)。這種做法很復雜,意味著進行這些配置的人必須理解所有這些參數,或者至少由真正理解它的人來提供這些參數。這意味著將一個系統連接到IPv4網絡將十分復雜、非常耗時且代價高昂。

    啟動協議(BOOTP)是將主機連接到網絡的簡化過程的第一步。這個相對比較簡單的協議為只具備極少配置信息的主機(通常是一個簡單的終端)提供了到BOOTP服務器獲取其IP配置信息的方法。由于它只提供了將IP地址及其他配置信息與鏈路層地址(例如以太網卡地址)映射的方法,故它并不足以解決所有問題。要使用BOOTP管理100臺主機,則必須為每臺主機指定其IP地址。

    地址管理和主機配置提出了至少兩大問題:首先,如果配置主機很困難,將耗費錢財;其次,如果無論是否已連接,均為每個主機捆綁一個IP地址,這將浪費地址。如果可以使主機的配置變成即插即用,那將是一種好方法。即,只需把系統插到網絡上,它將自動配置。在多個主機間共享IP地址也是一種好方法,如果有100臺主機,在任意時刻同時上網的主機數不超過一半,那么只需使用50個IP地址讓它們共享即可。

    試圖解決這些問題的結果是:在BOOTP框架之上構造了另一個稱為動態主機配置協議(DHCP)的協議。它使用的仍然是客戶機/服務器模型,與BOOTP一樣,客戶機可以使用DHCP來向服務器查詢配置信息。但是,DHCP更具靈活性,因為它可以隨著IP地址的分配辦法的不同而提供不同的配置信息。地址的分配有以下三種機制:

    •自動分配。主機申請IP地址,然后獲得一個永久地址,可在每次連接網絡時使用。

    •手工分配。服務器根據網絡管理員提供的表格為每個主機分配一個特定IP地址。無論主機是否需要,這些地址都將被保留。

    •動態分配。服務器按照先來先服務的方法分配IP地址,主機在一個特定時間范圍內使用該IP地址,然后該地址“借用”期滿。

    無論是自動分配還是手工分配都可能使得IP地址分配效率很低。自動分配可能占用IP地址,如果一個機構的主機數量多于用戶數量,使用這種方法將占用與主機數量相同的地址。手工分配意味著網絡管理員必須為每個主機配置一個IP地址,而不管其連接網絡的時間是一個小時還是一年。動態分配使得可以在一個大的用戶數量的前提下共享少量的IP地址。

    不幸的是,DHCP由于其與狀態相關的特性而無法實現真正的即插即用。用戶不得不建立一個了解其主機的DHCP服務器,并且要使支持DHCP的主機了解最近的DHCP服務器。真正的即插即用,其實是移動性問題的一部分,而這正是IPv4不能支持的。下面我們會看到,IPv4不具備支持移動性和網絡管理能力,這也增強了升級到IPv6的呼聲。

    6.服務類型

    IP使用的是包交換網絡體系結構。這意味著包可以使用許多不同的路由到達目的地。這些路由的區別在于:有的代價比較高,有的吞吐量比較大,有的延時比較小,還有的可能會比其他的更可靠。第2章討論的IPv4服務類型(TOS)字段,允許應用程序告訴IP如何處理其業務流。一個需要大吞吐量的應用,如FTP,可以強制TOS為其選擇具有更大吞吐量的路由;一個需要更快響應的應用,如Telnet,可以強制TOS為其選擇具有更小延時的路由。

    這確實是一個好想法,但卻從來沒能在實際應用中真正實現。一方面,這需要選路協議彼此協作,除提供基于開銷的最佳路由外還要提供可選路由的延時、吞吐量和可靠性的數值。另一方面,還需要應用開發者實現一個功能,使其可以提出可能影響性能的服務請求。TOS是一種選擇,如果用戶認為低延時對于其應用最重要,則應用的吞吐量或可靠性將愛到影響。

    7.IP選項

    前面曾提到,IPv4頭包含了一個可變長的選項字段。IP選項用于指示一些特殊的功能。在最初的規范中沒有定義這些選項,但最終增加了關于安全性和選路功能的選項。選路選項中包括一個記錄路由的功能,讓每個處理包的路由器都將自己的地址記錄到該包中,另一個時間戳功能讓每個路由器在包中記錄自己的地址和處理包的時間。另外還有源選路選項:“寬松源選路”指明包在發往其目的地的過程中必須經過的一組路由器,而“嚴格源選路”則指定了該包只能由列出的路由器處理。

    IP選項的問題在于它們是特例。大多數IP數據報不包括選項,并且廠商按不包括選項的數據報來優化路由器。IP頭如果不包括選項,則5字節長,易于處理,尤其是在路由器設計優化了對這種頭的處理之后。對于路由器的銷售而言,性能是關鍵,且由于大部分數據報不支持IP選項,因此路由器往往把這種包作為特例,擱置起來,只有在不會影響路由器總體性能時才加以處理。

    盡管使用IPv4選項有很多好處,但由于它們對于性能的影響已使得它們很少使用。

    8.IPv4安全性

    很長時間以來,都認為安全性不是網際層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安全性意味著對凈荷數據的加密。其他安全性概念還包括對凈荷的數字簽名、密鑰交換、實體的身份驗證和資源的訪問控制。這些功能一般由較高層處理,通常是應用層,有時是傳輸層。例如,廣泛應用的安全套接字層(SSL)協議由IP之上的傳輸層處理,而應用相對較少的安全HTTP(SHTTP)則由應用層處理。

    最近,隨著虛擬專用網(VPN)軟件和硬件產品的引入,安全隧道協議和機制有所擴展。這些產品通常會對一個IP數據報流加密,即把這些包本身作為另一些IP數據報的凈荷。IP數據報可想象為一個包裝好的盒子,里面還包含著一個小盒子,在小盒子中還包含另一個盒子。最小的盒子中包含的是應用數據,下一個盒子中是傳輸層數據,而最外面的盒子包含IP數據。實際上隧道的工作方法就是把一個IP盒子放在不同地址信息的另一個IP盒子中。


    隧道協議,如微軟的點到點隧道協議(PPTP),首先對IP數據報加密,然后打包,再發送到隧道上。

    所有這些關于IP安全性的辦法都有問題。首先,在應用層進行加密使很多信息被公開。盡管應用層數據本身是加密的,攜帶它的IP數據仍會泄露參與處理的進程和系統的信息。在傳輸層加密要好一些,并且SSL為Web的安全性工作得很好,但它要求客戶機和服務器應用程序都要重寫以支持SSL。隧道協議也工作得不錯,但卻被缺乏標準的問題所困擾。

    IETF的IP安全性(IPsec)工作組一直致力于設計一種機制和協議來同時保證IPv4和IPv6業務流的安全性。雖然已有一些基于IP選項的關于IPv4安全性的機制,但在實際應用中并不成功。IPsec的目標是使這些工具可用,并在IPv6中集成更加完整的安全性。

    過渡還是不過渡

    毫無疑問,IPv4需要一些改變以使得它能夠在網絡協議的發展中得以繼續生存。增長中的網絡正在消耗有限的IP地址空間資源,這一簡單問題意味著地址空間必須擴充。前一節中列舉了一些可以幫助IPv4延長生命的著名方法,但是眾所周知那不過是臨時的辦法?,F在已經清楚,地址問題并不是IPv4中存在的唯一問題:網絡越多意味著路由表越大,同時還導致路由器的性能下降。同樣,難以實現IPv4選項意味著這些選項中實現的功能對用戶不可用。
    考慮一下如果只是簡單地倍增IP地址的長度而不修改協議的其他部分,將會發生什么。所有的TCP/IP協議棧將需要同時被更新。落在后面的人將喪失與Internet連接的能力。盡管這種改變已經相對簡單,但是由于錯誤配置而導致的系統癱瘓仍將產生巨大影響。對于任何人來說這種改變的代價都是巨大的,因為它意味著使用IPv4的所有機構都需要定位系統中的每一臺主機,對于擁有許多用戶和主機的大型機構,這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更復雜的是,那些系統中有許多是比較老的或過時的甚至是已經廢棄的系統,在這些系統上運行的網絡軟件可能已經過期并且沒有人再提供支持。

    任何對于現有系統進行升級的請求都可能導致混亂。對于IPv4的修補,無論是臨時加入一個補丁還是用另一個重新設計的協議來替換,都將導致混亂。既然與其他方法相比,升級不會帶來更多的痛苦,那么在可能存在一個更強健的修補方案時,何必再使用一個一個單獨的補丁呢?

    IPv6協議規范在1995年底提交IETF并獲得批準。軟件廠商最早在1996年就已經開始提供IPv6網絡協議棧的測試版。1997年,測試產品和實驗性的IPv6骨干網(6BONE)已經就位,但是到了1998年升級的勢頭緩慢下來。無論如何,最近還無法確定一個明確的“交割”日期。相反,將逐漸出現向IPv6過渡(后續章節討論),IPv4與IPv6將共存并交互。

    向IPv6的過渡最有可能從高端而不是從最終用戶開始,即一些機構和ISP可能會先在其骨干網絡中首先實現IPv6。即便如此,這些機構中也會有一部分會先去解決兩千年問題,從而進一步降低過渡的速度。但是不管怎么說,只要應用開發者開始遞交基于IPv6的新產品,那么向IPv6發展的速度就將大大加快。盡管與兩千年問題相比,該問題在最終期限上具有較大的靈活性,IPv6的計劃也不容拖延太久。

    原文轉自:http://www.kjueaiud.com

    老湿亚洲永久精品ww47香蕉图片_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北美法律_国产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_久久婷婷综合色丁香五月

  • <ruby id="5koa6"></ruby>
    <ruby id="5koa6"><option id="5koa6"><thead id="5koa6"></thead></option></ruby>

    <progress id="5koa6"></progress>

  • <strong id="5koa6"></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