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所說的帶寬,其實是數據傳輸率,譬如內存帶寬、總線帶寬、網絡帶寬等等,都是以“字節/秒”為單位的。有時確切地知道網絡中一臺特定主機所使用的帶寬或者一個網關所處理的通信量是非常有用的。作為一個快速查看網絡活動的工具,Bwm-NG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Bandwidth Monitor NG (簡稱為 Bwm-NG)是一個簡單的網絡和磁盤帶寬監視程序,可在Linux、BSD、Solaris等平臺上運行。它支持各種各樣的檢測元件,用于收集各種統計數據,包括/proc.net/dev、netstat、getifaddr、sysctl、kstat、 /proc/diskstats /proc/partitions、 IOKit、 devstat 、 libstatgrab等。接口或設備可以黑白方式列示,這樣用戶就可以只查看感興趣的數據。Bwm-NG支持多種輸出選項,如圖形、純文本、CVS及HTML等。
Bwm-NG編譯和配置起來相當簡單,筆者分別在OpenBSD和Linux平臺上編譯了源程序,在此過程中無需下載附加的庫文件或對代碼做出任何修改。下面我們看一下在一個OpenBSD網關上如何編譯和運行Bwm-NG。
首先,從http://www.gropp.org/?id=projects&sub=bwm-ng下載Bwm-NG源程序的最新版本。在筆者寫此文時,其最新版本為Bwm-NG-0.6。
下一步,轉到生成的目錄,對代碼進行解壓:
|
為了下一步的操作,查看一下可用的選項:
|
一般情況下,你會發現除了man頁面位置之外,其它的默認配置都較合適。用戶通過可將man設置為:
|
不過,在安裝之前,我們還要測試一下Bwm-NG能夠真正地工作。為了完成這一點,在src目錄中執行:
|
如果能夠正常工作,繼續安裝:
|
如果你想進一步配置Bwm-NG,那就使用man頁面作為可被允許的選項值的參考,以此來進一步編輯配置文件。不過,你會發現這是不必要的,因為Bwm-NG在默認情況下已顯示了你需要的幾乎全部的內容。
既然程序已經安裝,下面我們啟動它:
|
假設你正使用標準的“curses”輸出選項,那么你可能會需要使用“a” 、“t”、“u”等命令鍵。
“a”─在全部或選中的界面間切換(bwm-ng.conf)。
“t”─在rate(速率)、max(最大值)、sum(總計:即從程序啟動后的吞吐量)及my favourite之間切換,默認情況下是平均30秒切換一次。
“u”─顯示bytes(字節)/bits(位)/packets(包)/errors(錯誤)。
雖然Bwm-NG是一個很簡單的工具,卻有極大的用途。筆者通常定期地用它來檢查主要的Internet網關的吞吐量或者抽查nagios所使用的帶寬,用以執行主機/網絡的檢查。不過,對于長期的監視和趨勢分析來說,我們可能會需要更深入的分析軟件,如Ntop 和MRT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