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uby id="5koa6"></ruby>
    <ruby id="5koa6"><option id="5koa6"><thead id="5koa6"></thead></option></ruby>

    <progress id="5koa6"></progress>

  • <strong id="5koa6"></strong>
  • 使用Linux高效構建企業無線網關/防火墻

    發表于:2007-07-02來源:作者:點擊數: 標簽:
    安全與帶寬的危機 1999年初,某企業大廈網絡(以下簡稱B大廈)受到了帶寬和安全問題的困擾,為此,網絡中心開始醞釀網絡的升級改造。 B大廈內有研究院、集團、公司等單位。大廈內所有的計算機使用某大學(以下簡稱A大學)校園網分配的真實Inte .net IP,共有

    安全與帶寬的危機

        1999年初,某企業大廈網絡(以下簡稱B大廈)受到了帶寬和安全問題的困擾,為此,網絡中心開始醞釀網絡的升級改造。

        B大廈內有研究院、集團、公司等單位。大廈內所有的計算機使用某大學(以下簡稱A大學)校園網分配的真實Inte.net IP,共有7個24位掩碼網段,下面又進一步劃分了不同掩碼長度的子網,計有近500臺計算機,運行Windows NT、Windows 9x、Solaris、AIX、IRIX等多種操作系統。中心交換機為IBM 8274,安裝了兩個百兆交換模塊。中心服務器(Web、FTP、文件共享、光盤庫、Exchange Server、SMS、Lotus Notes Domino、NT PDC/BDC、DNS、WINS、Proxy)使用PC/Alpha平臺,全部直接連至8274的百兆交換端口。4個樓層各有一個百兆交換機分別使用3Com 3800(3C16910)、Intel E550T等型號,全部為三層可管理并支持VLAN。每個樓層交換機都上行至8274的百兆端口。內部網絡運行穩定,速度基本上能夠滿足要求。

        B大廈的網絡通過無線網絡設備和A大學辦公樓相連,兩端相距7km各有一臺運行NetWare 3.x的無線網關機器,兩臺機器各裝有一塊AT&T WaveLan無線網卡,通過樓頂的高增益天線對連,連接速率為2Mbps。辦公樓的主干網絡是由4臺Digital 900EF路由器組成的FDDI雙環。其中一臺900EF連接到A大學校園網作為Internet出口,另外3臺各自接到不同的部門,有一臺接到無線網關。

        當時,B大廈內已經有員工400多人。2Mbps的Internet接入帶寬遠遠跟不上需求。從網絡結構上看,FDDI環通過10兆交換以太網端口接入A大學校園網,B大廈的主干網絡為百兆以太網,因此整個網絡的瓶頸為無線網。

        為了解決帶寬問題,我們探討了多種方案,首先是敷設光纖。因為牽涉到市政等多方面的因素,敷設光纖的費用頗高,是我們無法承受的。而租用專線首先速度不能滿足要求,費用也不低,沒有必要,因此我們決定仍然使用無線網的方式,使用新的快速無線網技術對舊有設備進行升級。

        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安全問題,此前,B大廈的網絡持續受到來自Internet的攻擊,包括MailSpam、PoD、大規模的端口掃描等,多次造成Exchange服務器宕機和Internet訪問中斷,影響了企業的日常運作。當時采用的安全措施是在FDDI環的第一臺900EF上進行IP訪問限制,而900EF屬于已經過時的設備,僅支持簡單的包過濾。早已不能滿足網絡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B大廈的內部網對外幾乎完全沒有設防,從外部可以很容易地竊取內部網未經嚴格設置的員工機器上的信息。必須采取措施防止這類問題的發生。

        經過論證,我們決定增加一臺或兩臺防火墻機器來抵御黑客攻擊。當時Linux 2.2系列內核剛發布不久,2.2.x中全新的IPChains代替了從BSD中移植來的ipfw,在性能和配置方面得到了各方的好評,因此我們初步決定采用Linux系統配置IPChains來作為新的包過濾防火墻。

        此外,還有IP的浪費問題也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因為兩臺無線網關占用了整整兩個24位掩碼網段。這是由于NetWare 3.x使用早期的RIP協議,不支持子網的進一步劃分。我們也希望通過升級來省出IP,以便適應日益增長的網絡規模的需要。

    使用Linux升級無線網

        當時,新一代無線局域網協議IEEE802.11b尚未發布,市場上有多種標稱速率在8Mbps至12Mbps的無線網絡產品,大多是基于專有協議。我們對其中的5種產品進行了現場測試。測試方法是兩端使用兩臺筆記本電腦,都安裝Windows 98,一端安裝Server U 2.4 FTP服務器軟件,另一端使用Windows 98自帶的命令行ftp程序進行連接,多次下載20MB的文件。經測試,沒有一家的產品傳輸速率在500KBps以上。而且有些產品隨距離增加傳輸速率迅速衰減。經過比較,我們選擇了Lucent公司的WaveLan IEEE。在7km的距離上,WaveLan IEEE的FTP實測速率可達400KBps左右,約為傳統有線10兆以太網的二分之一(原因見后文"方興未艾的無線網絡技術"),隨距離增大信號衰減不明顯。而且,由于Lucent是即將出臺802.11b的主要制訂者之一,WaveLan IEEE已經事實上支持了這個標準,為我們提供了可擴展性。

        廠家建議的方案是使用兩個WavePointⅡAP專用無線網橋,各插一塊WaveLan IEEE PCMCIA卡,兩端通過饋線連接高增益天線對連。網橋可配置為工作在下兩層,不需要單獨的網段。因為WavePointⅡAP價格較高而WavaLan IEEE PCMCIA支持多種系統,我們開始探討使用PC機代替專用無線網關的可能性。經過調查,發現在臺式機上使用ISA橋接卡轉接即可使用WavaLan IEEE PCMCIA卡。在廠商的配合下,經過實驗,我們成功地實現了用兩臺Linux機器作為無線網關,并發現這種方案的效率要比使用兩臺WavePointⅡAP略高。而且這樣還免去了根據計劃要在網絡中再增加Linux防火墻的麻煩,可以直接把無線網關配置為防火墻。但由于WavePointⅡAP具有管理程序可供實時查看信道情況,有助于我們的管理,且安裝也比較簡單,我們最終采用了一個WavePointⅡAP和一臺Linux機器。我們選擇將無線網的Linux網關安裝在辦公樓一端,主要是基于如下考慮:訪問流量以進入方向為主,而網絡速度是有線以太網較快,這樣可以減弱啟用IPChains對網絡速度帶來的影響。事實證明,后來啟用IPChains(約30條規則)效率非常高,沒有對網絡速度產生影響。其次,是最大保護原則,這樣可以保護包括WavePointⅡAP在內的盡量多的設備。

        我們采用了RedHat Linux 6.0,內核版本為2.2.5。Lucent僅以二進制可執行模塊和庫的方式提供了Linux的驅動程序,非GPL授權。當時網上已經有了由志愿者開發的GPL版本,但尚處在早期測試階段,功能支持不完善,我們未予采用。由于是在臺式機上安裝PCMCIA設備,我們需要配置含PCMCIA支持,而Linux 2.2.5內核中沒有包括這一部分,于是我們選擇下載了最新的PCMCIA支持包,并進行編譯安裝。

        在編譯之前要先把WaveLan IEEE的驅動程序放入PCMCIA 卡服務程序源代碼中,假設PCMCIA 卡服務程序源代碼目錄與WaveLan IEEE的驅動程序的打包文件出于同一目錄中,則執行如下操作。

     #cd pcmcia-cs-3.0.9

     #tar xzvf ../wavelan2_cs-3.10.tar.gz

     #make config

     #make all

     #make install

        這時PCMCIA支持包已經編譯安裝完畢,需要再對無線網卡的IP參數進行配置。因為無線網卡的驅動識別和載入實在PCMCIA卡服務程序啟動之后發生的,不同于編譯到內核中或以內核模塊方式載入驅動的普通以太網卡,因此需要在PCMCIA卡服務程序的配置文件中指定網卡的IP設置。首先,編輯/etc/pcmcia/config.opts,加入如下一行。

     module "wavelan2_cs" opts "network_name=wirelessrouter"

        這里的wirelessrouter是無線網的網絡代號。這里也可以使用對等模式,參見無線網卡驅動程序的說明文件。然后,再編輯/etc/pcmcia/network.opts,設置網絡參數。

    *,*,*,*)
    IF_PORT=""

    BOOTP="n"

    IPADDR="163.215.120.238"

    NETMASK="255.255.255.240"

    NETWORK="163.215.120.224"

    BROADCAST="163.215.120.255"

    GATEWAY="163.215.120.252"

    DOMAIN="router.Au.edu.cn"

        這時就可以啟動PCMCIA卡服務程序了。

     # /etc/rc.d/rc.pcmcia restart

        此時如果聽到"嘟"一聲,說明設備已被識別。

        另一端的無線網橋也需要經過簡單地配置,首先根據說明書將一臺PC機的IP設為與網橋的默認IP在同一個網段,然后運行網橋的配置管理程序。對網橋的配置進行修改,將網絡代號填為與Linux配置文件中一致。這里要注意的是,雖然WavePoint Ⅱ AP行使網橋的功能,但并不妨礙為其分配IP,否則將無法通過網絡進行管理。

        隨后就是各級路由的設定,為了達到節省IP的目的,我們把163.215.120.224/27網絡分為兩個子網分別為163.215.120.224/28和163.215.120.240/16。將連接無線網關的900EF的IP地址改為163.215.120.239,將Linux以太網卡的IP改為163.215.120.238,無線網卡的IP則與另一端的IBM8274的出口端口設在一個網段。這樣便節省出了163.215.121.x和163.215.154.x這兩個網段。最后,逐一進行各級的三層以上設備的靜態路由設置,實現網絡的全線貫通。

    網關/防火墻的安全策略

        無線網升級完成后,為了解決網絡安全問題,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設置。

        首先要確保網關本身的安全。我們采取了如下措施。

        1.使用TCP Wrapper的訪問限制功能,設置僅允許一個指定的IP(由網絡管理人員使用)訪問,這是通過修改/etc/hosts.allow和/etc/hosts.deny等文件來實現的,具體方法可參見本刊2000年第44期《設置安全的Linux服務器》一文(以下簡稱《設》文)。

        2.在Linux網關上停止一切不必要的服務,包括telnet和ftp,并取而代之以SSH和scp,從而實現網絡管理員和網關通訊時僅傳輸加密數據,并摒棄了口令認證的方式,使用更為先進的密鑰交換認證。這是通過修改/etc/inetd.conf文件(可參見《設》文)和安裝、配置SSH來實現的?,F在SSH已經向SSH2全面轉移,可在下載。

        3.為了加強網關的開機安全性,我們為BIOS設置口令,并為LILO設置口令,以防止未授權用戶使用"Linux single"進入系統單用戶模式。

        4.在內、外兩個邊界路由器設置對Linux網關的直接訪問限制。具體做法是,在FDDI環的上與Linux網關直接連接的一臺900EF上禁止所有指向Linux網關兩個IP(分別綁定在有線和無線兩塊網卡上)的IP包;在內部網的IBM 8274上設置禁止除源地址為網管IP以外的所有指向Linux網關IP的數據包。這里可能有些難以理解,有些人會認為因為這樣阻斷了Linux網關與外界的連接,使得Linux無法施行路由功能。事實上,所有目的地址不是Linux網關IP的數據包仍然可以通過網關,被正常路由。在這個方案中,把Linux看作一個可管理的網絡設備更恰當。

        通過以上的設置,我們幾乎可以保證,除了IPChains和路由部分以外,即使Linux有后門,黑客也無法利用之。

        然后是通過在Linux網關上設置IP包過濾防火墻來增強內部網的安全性。設置時,我們通過拒絕外來的SYN包來禁止從Internet向內部網發起主動TCP連接。僅允許指向特定IP特定端口(比如E-mail服務器的25端口和Web服務器的80端口)的數據包通過。這樣基本上擋住了Internet對內部網絡的攻擊。這樣設置后,內部網絡的用戶基本上可以透明地訪問Internet,對于FTP等少數需要反向連接的應用,在客戶端使用被動模式就可以使其恢復正常了。

    總結

        我們順利解決了長期困擾B大廈網絡的一系列問題。通過Linux無線網關/防火墻,我們節省了一臺昂貴的專用無線網橋,在減少路由躍點數的同時建立起包過濾防火墻,基本解決了安全問題。還省出2個24位掩碼網段的IP地址。當然,最重要的是不再有網絡瓶頸,Internet訪問速度得到了顯著提高??梢哉f,我們事半功倍地完成了網絡的升級和改造計劃。

    方興未艾的無線網絡技術

        其實,無線網絡技術已經發展了很久。AT&T(后來的lucent、avaya)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發出了無線局域網技術和產品。1997年,IEEE 802.11無線局域網標準正式問世。802.11規定無線網絡設備使用2.4GHz到2.4835GHz的頻帶進行通訊。在直序擴頻(DSSS)方式下可提供2Mbps的傳輸速率,而在跳頻擴頻(FHSS)方式下可提供1Mbps的傳輸速率。802.11規定了漫游功能,使裝有無線網絡設備的系統可以在位置改變時自動選擇新的接入點而保持與網絡的連接。1999年秋天發布的802.11b將傳輸速率提高至11Mbps,并增加了自適應降速功能和SNMP協議的管理信息庫(MIB)等特性。一般來說,相同標稱速率下,無線局域網要比有線以太網低很多。這主要是因為無線網采用了與傳統以太網不同的介質訪問控制(MAC)協議,即CSMA/CA(帶沖突避免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比以太網的CSMA/CD(帶有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效率低。

        本文介紹的是無線局域網的一種擴展應用,即使用高增益天線擴展兩個無線節點間的連接距離,最遠可達幾十公里,然后在兩端分別與有線以太網橋接,實現兩個局域網的遠程連接。

        在Internet浪潮和聯網設備多樣化趨勢的共同推動下,無線網絡技術近兩年以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藍牙和HomeRF等技術相繼面世。

        藍牙(Bluetooth)是由Ericsson、Nokia、IBM、Intel、Toshiba等公司在1998年聯合提出的,面向短距離,低功率,低成本的應用環境,也就是手機、PDA、筆記本電腦等移動設備間的通訊。藍牙的傳輸距離在10m以內,如果增加天線可以把距離增加到100m。藍牙的最大傳輸速率為1Mbps,目前正在產品化。藍牙已經獲得了業界的廣泛支持。IEEE最近在802.15標準中采用了藍牙技術,微軟的下一代操作系統Whistler也將支持藍牙。和IEEE 802.11b一樣,藍牙也采用被稱為工業/科學/醫學(ISM)頻帶的2.4GHz頻帶進行通訊,藍牙和無線局域網之間會相互影響。

        HomeRF基于共享無線訪問協議(Shared Wireless Aclearcase/" target="_blank" >ccess Protocol,SWAP),面向家庭應用,用來實現家庭網絡設備的互聯和資源共享,可提供1.6Mbps的傳輸速率。HomeRF最早是由Proxim開發的,得到Compaq、IBM、Intel和Motorola等業界巨人的支持。最近,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接受了HomeRF工作組的要求,將SWAP使用的2.4GHz頻段中的跳頻帶寬增加為原來的5倍,使HomeRF能夠傳輸實時音樂和視頻信息。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多種HomeRF設備。

        與802.11b相比,HomeRF和藍牙的共同優勢在于成本低廉。802.11b主要面向商用環境,而HomeRF和藍牙分別面向家用和移動通訊領域。三者相互之間的定位存在交叉,將展開一定的競爭,但總的來說會各自獨立發展。

    用不用Linux?

        B大廈的網絡雖然包含多種多樣的操作系統平臺,但在整體上是采用了微軟的解決方案。網絡中各種服務和應用都能很好地協同工作,并可享受充分的技術支持。出于個人喜好,我們曾經試著安裝Linux系統(通過Samba)作為文件服務器,結果卻差強人意,Linux的設置管理要比Windows復雜的多,妨礙了我們對各服務器進行統一的管理。而且,Linux缺乏必要的技術支持。對Linux的使用取決于網管人員的技術水平,一旦發生網管人員不能解決的事故就可能造成重大損失,這對于一個企業網絡來說是不可接受的。而為單獨的Linux服務器和發生可能性非常小的故障去購買Linux服務又顯然是得不償失的。事實證明,在一個充斥著Windows的網絡中,使用基于任何其他平臺的服務器都必須考慮到和已有網絡(不僅包括服務器,還包括工作站)的集成,否則沒有實際意義。Linux同樣如此。在服務器領域,Linux更適用于較為單一的應用場合,比如網站的Web/Mail/FTP服務器等。

        相比之下,Linux的路由功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因為Linux誕生于Internet并和多數Unix在源代碼級兼容,其路由部分是天生的強項,在業界具有良好的口碑。使用Windows NT/2000也能構建無線網關。當時Windows 2000 已經發布了Beta 2測試版本,我們發現Windows 2000在路由方面比Windows NT 4.0有了質的提高,但當時Windows 2000尚不支持我們選擇的無線網設備。更重要的是,Windows 2000不具備Linux的高度可定制性,使用Linux,我們將內核經過精簡定制,編譯為300KB。在一臺Pentium MMX 166、32MB內存的機器上仍能保證有大量資源空閑,而同樣的配置遠不能Windows 2000的需求。而且,雖然Windows 2000的路由組件在易用性方面較Linux具有優勢,但在功能上不及Linux豐富完整,對于在安全方面要求頗高的路由設備,網絡管理人員應該進行盡量縝密的設置,易用性的考慮變得次要了。因此,我們使用開放、可控制的Linux。

        如果從穩定性和安全性考慮,使用FreeBSD或OpenBSD可能要比Linux略勝一籌。但它們當時尚不支持我們的無線網卡,因此也就無從比較了。

    無線網的缺點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無線網發送的是微波信號,易被物體阻擋,可能受到地形(樹木、高層建筑等)、天氣或其他因素的影響。曾經有一個例子,某公司和總部的無線連接在工作時間每隔15分鐘中斷一次,下班后卻正常。系統管理員進行了大量檢查,排除了設備故障、人為、電壓等各方面的因素,仍然沒有找到原因,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在和總部的直線方向上有一個工地,本來工地是擋不住連接的,但在施工過程中,塔吊需要調轉裝貨,正好每隔15分鐘一次。而裝貨時塔吊的位置正好處于連線上,阻擋住了連接。因此,使用無線接入,不僅在安裝時要確保兩端可視無障礙,還要考慮到日后的發展變化,比如樹木長高、建筑施工等。因此應盡量向市政建設等方面多加咨詢。另外,雖然2.4GHz屬于民用頻段,但在使用時必須遵守當地的有關規定。最后,要特別注意微波束攜帶大量能量、穿透能力強,事實上2.4GHz的頻段和微波爐的頻段相近,因此一定要盡量避免人員在無線收發設備(指室外的高增益天線,室內的無線網設備是安全的)附近長期逗留,至于人體擋住微波束不僅會造成無線網絡中斷,還會直接對人體造成危害。

    為中型網絡選擇路由協議

        通常有3種選擇: 靜態路由、RIP和OSPF。RIP的使用最簡單,幾乎不需要設置,只要在所有的網絡設備中打開RIP選項,整個網絡就能自動學習路由,填充路由表。但在升級實驗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兩個問題。首先,任何一臺聯網計算機或網絡設備只要啟動RIP并廣播聲稱自己是Internet出口,就會給整個網絡帶來混亂。其直接的結果就是使內部網無法訪問Internet。其次,RIP不能禁止用戶在內部網中建立非授權的子網,假如有員工盜用任何正式的Internet IP建立了子網,就可以越過900EF的包過濾訪問教育網以外的收費站點,并且不被記錄(我們的制度允許內部網訪問教育網的"免費"IP,對于非"免費"IP則必須經過代理服務器),這雖然可以通過在包過濾路由器上進行一定的配置來防止,但從根本來說這是由RIP的缺陷造成的。此外,這種情況還會導致和Internet上被盜用的地址產生沖突。三者之中,靜態路由是最原始的方法。OSPF是為大型網絡設計的,功能最為強大。OSPF沒有了RIP的缺點,但要比RIP難配置。對于我們的網絡來說,還是靜態路由更加簡明。因此,在網絡升級的過程中,我們把所有的路由/交換設備都改為使用靜態路由。
    (作者:秦鋼 夏勁松 潘愛民)

    原文轉自:http://www.kjueaiud.com

    老湿亚洲永久精品ww47香蕉图片_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北美法律_国产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_久久婷婷综合色丁香五月

  • <ruby id="5koa6"></ruby>
    <ruby id="5koa6"><option id="5koa6"><thead id="5koa6"></thead></option></ruby>

    <progress id="5koa6"></progress>

  • <strong id="5koa6"></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