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盤:IBM 20G 5400RPM FAT16分區1;Linux native分區1;FreeBSD分區1,內又分為一個主Sillice和一個Swap Sillice;擴展分區1,4個邏輯分區,其中最后一個是Linux Swap分區。IDE1 Master
目標盤:西部數據30G 7200RPM,空白盤。IDE2 Master
進入Linux,運行: dd if=/dev/hda of=/dev/hdc
dd就是Linux/Unix下通用的克隆、鏡像程序,if=輸入的文件 of=輸出的文件。由于在Linux下所有的硬件都表示為文件,所以可以進行任何復制、克隆。比如還可以把/dev/hda克隆到MO、磁帶以及映像文件中,當然,目標“文件”必須比原“文件”大,不然就會溢出。
20G的硬盤復制了大約不到2個小時,在整個過程中,使用K6-2 500CPU,UDMA2打開的情況下,CPU占用率只有18%-19%,從來沒有超過20%。在此期間還可以玩玩掃雷、國際象棋等游戲,也可以看看文檔、幫助什么的,但是最好不要作寫操作。當然你可以估計時間,在復制進程還沒有到Linux分區,或者已經過了Linux分區的時候,也可以進行寫操作,但是要當心!
最后,dd會報告一共復制了多少字節,這就是源盤的實際大小。完成以后,30G的西部數據硬盤就跟原來的IBM硬盤“一模一樣”了,只不過是后面有10G的空空間,你可以在份一個分區(我的硬盤不能在分主分區了,因為4個Primray分區已滿,只能在芬邏輯分區),或者用PQ、Fips擴大原有的分區。如果你什么都不做,那么從新啟動Win98以后,跟原來是一模一樣的。如果啟動Linux,就有了一些問題,因為對于新硬盤來說,相當于運行完了dd程序就切斷了電源,因此文件系統處于un clean狀態,在啟動的時候會報錯,不要怕,輸入root密碼,然后運行:fsck / 這就啟動了文件系統檢測程序,相當于Windows下的磁盤檢測,對于所有的問題都回答“y”,大部分都是/tmp的問題,無關緊要的。修復完畢,輸入:reboot就可以安全的啟動Linux了!
總的來說,Linux下的dd相對于Ghost各有所長。dd的復制是完全基于二進制的物理復制,從硬盤的第一個字節道最后一個字節,完全一樣的克隆了一邊,所以是最保險、最準確的。而且由于dd是物理復制,所以只要是硬盤上存在的分區,無論Linux是否認識,甚至是Linux認不出是什么的一段數據,都可以原原本本的復制,例如FreeBSD分區、其他操作系統的分區,甚至加密扇區什么的,就連邏輯壞塊也原樣復制!因此除非出現物理問題,不然dd是絕對不會出錯的!而Ghost則比較“高級”一些,可以在復制的時候改變分區大?。ㄋJ識的分區格式),壓縮映像文件(dd本身不具有壓縮功能,但是可以用gzip、bzip2等工具壓縮生成的文件),在Windows下還有explore軟件可以單獨提取文件出來,還有網絡功能,而且速度也要比dd快一些(好像Ghost使用了較大的緩存)。另外一點dd的優勢在于,在克隆的同時還可以干些別的事情,不像Ghost那樣只能干等。因此從這方面來看,dd的速度又要比Ghost快,因為它完全占用系統的時間是零!
其它Unix下的dd操作跟Linux下的雷同,只不過是/dev/hda的稱謂變化一下。我
在FreeBSD4.2下試驗過,效果跟Linux下完全相同,時間稍微長一點點,但是在FreeBSD下,dd的CPU占用率有時會達到30%以上。
如果你的源盤是IDE,而目標盤是SCSI的,這時要注意了,雖然對于硬件來說是沒有什么問題,因為現在的Linux還是FreeBSD都支持即插即用;但是,/etc/fstab文件需要修改,在dd之前要把所有的hda改成sda,然后再改回來^_^
當你的心境如水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