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載均衡,這個詞令許多初涉網絡的人不知所云。其實,負載均衡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均衡”,一般來說,它只是把有可能擁塞于一個地方的負載交給多個地方分擔。如果將其改稱為“負載分擔”,也許更好懂一些。說得通俗一點,負載均衡在網絡中的作用就像輪流值日制度,把任務分給大家來完成,以免讓一個人累死累活。
與輪流值日制度不同的是,網絡負載均衡是一種動態均衡,它通過一些工具實時地分析數據包,掌握網絡中的數據流量狀況,把任務合理分配出去。在現在的網絡中,載荷分布并不均勻,對于計算集中型的應用,比如電子商務網站,服務器計算負荷會很大;對于讀寫頻繁的應用,比如網絡數據庫,存儲系統面臨考驗;傳輸量大的應用,比如視頻服務,數據總是堵在網絡接口上;訪問量大的應用,路由器與防火墻易成瓶頸。想要消除這些瓶頸,升級設備、改變拓撲是“笨辦法”,相對取巧一些的,就是采用負載均衡策略,用多個設備共同完成任務。
既然過大負載可能在網絡中很多地方出現,均衡策略也就有了多種多樣的形式,廣義上的負載均衡既可以設置專門的網關、負載均衡器,也可以通過一些專用軟件與協議來實現。在OSI七層協議模型中的第二、三、四、七層都有相應的負載均衡策略,在數據鏈路層上,可以基于數據包的目的MAC地址選擇不同鏈路;在網絡層,可以用基于IP地址的分配方式,將數據流疏通到多個節點;而所謂第四層交換乃至第七層交換,本身便是一種基于訪問流量的控制方式,起到了負載均衡的作用。
許多廠商的產品也都通過各種方式各顯神通:3Com的智能網卡和DynamicAclearcase/" target="_blank" >ccess技術結合起來,不用在交換機上做任何設置,就可以完成分擔任務;Cisco路由器通過對動態環路、旁路技術等功能的提供實踐著負載均衡;Win2000中,專門集成了針對服務器群集的負載均衡軟件;還有許多廠商都支持的鏈路聚集、高層交換……實現方法還在不斷地花樣翻新,充實著“負載均衡”的內容。
原文:http://blog.csdn.net/JDMBA/archive/2007/01/16/1484570.aspx
(責任編輯:銘銘 mingming_ky#126.com TEL:(010)-6847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