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是如何看到你的電子郵件的?
發表于:2007-06-13來源:作者:點擊數:
標簽:
電子郵件是如何傳遞的 對于電子郵件,最好的理解是把它當做“明信片”。如同明信片在郵遞的過程中無保密性一樣,你發送和接收的每一封電子郵件也都沒有任何的保密性可言?;ヂ摼W上的每個人都可以獲得你電子郵件的詳細內容,不管它是文字、圖片、音樂,還是其
電子郵件是如何傳遞的對于電子郵件,最好的理解是把它當做“明信片”。如同明信片在郵遞的過程中無保密性一樣,你發送和接收的每一封電子郵件也都沒有任何的保密性可言?;ヂ摼W上的每個人都可以獲得你電子郵件的詳細內容,不管它是文字、圖片、音樂,還是其他任何類型的文件。 要理解這一點,得從電子郵件在互聯網上是怎樣傳送的談起。在你單擊“發送”鍵后,你的電子郵件并不是直接就到了你要發送的電子郵件信箱里。和現實生活中紙質郵件一樣,電子郵件一樣要經過收集、分揀、傳送、再分揀、投遞這樣一個過程。
在你單擊“發送”鍵后,你的郵件首先到了你的電子郵箱提供商的
服務器里,如果你是用公司的信箱發信,那就是首先到了你公司的郵件服務器里,然后,電腦再根據你郵件要發送的地址,決定把你的郵件傳送到互聯網上還是就在公司內部發送。 內部如果你的郵件是發給公司內部同事的,那郵件就是由公司的郵件服務器轉發到你要發送的同事的電子郵件信箱里。在這個傳送過程中,利用“
網絡監聽軟件”,公司里的所有同事都是可以偷看到你郵件內容的。當然,對于公司網管員來說,你的郵件和你瀏覽的內容一樣,根本用不著任何軟件,他直接就可以看到。
外部 如果你的郵件不是發給公司內部同事,而是發給公司外由其他電子郵件提供商提供的電子郵件信箱,那公司的服務器就要把你的郵件轉發到互聯網上,再根據你的郵件地址,經過不同的電腦節點,首先發送到你要發送的電子郵件信箱提供商的服務器上面,再由它將郵件投遞到你要發送的電子郵件信箱里。 和紙質郵件一樣,電子郵件的傳送也與距離有關,兩個電子郵件信箱之間的電腦節點越少,被人偷看的可能性就越低。這里的節點就相當于紙質信件的轉發郵局,如果你是在北京東城區向西城區發信,那可能只要經過兩個區級郵局就行了;如果你是在北京向廣州發信,那經過的郵局就要多很多,電子郵件的傳送與此一模一樣。不同的是,紙質郵件在轉發中是密封的,郵寄員并沒有打開你信件的權力;但電子郵件就不同,當它在互聯網上不同的電腦節點之間傳送時,它本身是公開的。就像一封沒有封口的信直接在郵局間傳送一樣,不但節點處的系統管理員不廢吹灰之力就可以看到你郵件的所有內容,而且,互聯網上的任何一個人,利用“網絡監聽”軟件,都能輕松地獲得你郵件的詳細內容。
不但電子郵件在傳送時沒有任何隱私可言,你的電子郵件信箱也絕不是你想像的那樣,只有你一個人知道密碼,只有你一個人可以進入。事實是,再也沒有比電子郵件信箱更開放的地方了,在很多情況下,根本用不著密碼,別人一樣可以大搖大擺地進出你的電子郵件信箱。
◇電子郵件受害者案例◇
李小姐原來在某個民營公司工作,“跳槽”以后,發現她的前任老板一直偷偷進入她的Hotmail郵箱查看她的私人郵件。雖然她后來改了無數次密碼,可是這個前老板依然可以自由進出她的信箱。由于李小姐一直是用這個信箱和朋友聯系,實在不想放棄,前老板的偷窺給她造成極大煩擾。萬般無奈之下,李小姐找到了自己一位電腦博士朋友求救,這位電腦博士詳細分析了整個情況之后發現,那位偷窺欲特強的老板在李小姐還在其手下工作的時候,就從她的電腦里把Hotmail郵件的“小甜餅”文件復制了一份到自己的電腦上去,而Hotmail郵件服務器根據這些“小甜餅”文件,就把老板當成了李小姐,每次老板單擊這位小姐的信箱時,根本用不著輸密碼,Hotmail信箱服務器就直接放行了,它還以為是這位小姐來登錄了呢。
雖然后來微軟公司修改了這個漏洞,但誰能保證郵件系統以后就不會出現其他問題呢?而且,微軟修改了這個
安全漏洞并不就意味著別人從此以后再也不能進入你的Hotmail信箱了。事實上,不管是Hotmail還是Outlook信箱,或者你隨便在哪個網站上申請的免費電子郵箱,互聯網上都有數不清的免費軟件可以輕松地搞到你的郵箱密碼。圖中顯示的是在互聯網上搜索密碼破譯軟件的結果,并附帶能查到其他網民對這些軟件的評價,以及
下載次數。
每個軟件都管用,不信你試試看 不管網民是否意識到了電子郵件的隱密性和明信片一樣,網絡隱私窺探者們早已經在利用電子郵件竊取網民的隱私為自己牟利了。
據美國一家消費者研究機構2002年的一份報告顯示,65%的網站經常向網民發送帶有“電子郵件竊聽器”的電子郵件。這種電子郵件非常陰險,網民只要一打開電子郵件,就等于被強迫“單擊”了一次該網站的主頁。網站通過對網民查看郵件過程的跟蹤,就可獲得網民瀏覽網頁的時間、地點、內容和偏好等隱私信息。此外,這些網站還采用網絡監視技術對用戶的電腦及上網歷史進行監控。
這種“電子郵件竊聽器”的功能是非常強大的。如果公司老板想收集下屬對自己的看法,他就可以隨便注冊一個免費郵箱,并用這個郵箱給自己的下屬發送一個帶有“電子郵件竊聽器”,主題為諷刺公司老板的郵件,收到這個郵件的下屬可能會對這個郵件進行評論并轉發給其他同事,同事傳同事,在傳發中,無論轉發多少次,“電子郵件竊聽器”都會原封不動地把轉發內容發送到最初的發信人信箱里。這樣,任何一個同事說的老板壞話都會完完全全地展現在老板的眼皮底下。
2000年8月,《紐約時報》23名員工因用電子郵件傳送一些黃色粗俗的笑語而遭解雇,就是拜“電子郵件竊聽器”所賜。 此外,和瀏覽一樣,電子郵件在互聯網上的傳送,也需要“網絡身份證”作為通行證。任何一封郵件都包含了發送者的IP地址和電腦名稱,因此,任何一封電子郵件,最終都一定能找到它的發送者和接收者。
關于電子郵件的錯誤認識現在,網民需要重新認識電子郵件的安全性了,當你在互聯網上發送電子郵件時,請注意認清下列事實,它們和你想像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1.電子郵件可以被刪除。事實上,通過數據恢復軟件或者檢查收信人的回收站,可以恢復所有的信件。
2.一封電子郵件會藏匿在網絡數以百萬計的信件群中,而不會被發現。事實上,對于技術日益精湛的網絡監聽軟件來說,能夠發現從任何地方發送的任何一封郵件。
3.電子郵件會直接發送到收信人那里。事實上,電子郵件在發送的過程中經常被廣泛的傳送到許多你根本不認識的人那里。
4.電子郵件作為證據不太有效。事實上,發送者并不太認真注意的閑談都可能作為威脅或者騷擾而被注意。例如,在電子郵件里稱呼一個同事為“恐龍”就有可能在法庭上作為誹謗的證據出示。2002年10月,上海市第一中級法院審結一起網上買賣糾紛案,首次確認電子郵件的證據效力,使電子證據繼傳統的7項證據形式后,成為一種新的證據形式。(原報道見解放日報,2002年12月24日,《電子郵件成為第8種證據形式》)
5.你能夠在工作場所以個人名義發送電子郵件。事實上,當你從公司的郵件系統發送信件時,不管內容如何,公司一般都認為這是公司信件。當你利用公司的郵件系統給自己朋友發送私人信件時,實際上都存在著隱私被泄露的危險。
6.私人的電子郵件是個人隱私信息。事實上,電子郵件往往成為老板調查某些事件的原因和責任的一部分依據。
7.你的身份可以在電子郵件傳送中得到保護。事實上,為了欺騙的目的而復制某人的身份發送信件是極其容易的。
這就是電子郵件,互聯網世界的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