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的行業應用已經成為業內持續的關注焦點之一。然而,喧囂一時的背后,我們卻不得不面對另外一些事實。
拓林思和沖浪平臺成功實現資本結構調整和戰略重組,中科紅旗發展全方位立體式渠道體系,即時集團擴大Linux軟件人才培訓市場,Novell加快實現本地化策略,Red Hat和Linux Networks相繼正式加入中國市場競爭陣列,法國Mandrake公司也正在加快進入中國步伐……一時間,國內外各大Linux廠商競逐中國市場,共同提升了用戶對Linux的期望,業內Linux的溫度又升至新的峰值。
據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04年,中國Linux軟件市場的銷售總量達到9644.40萬元,比2003年增長了44.8%。Linux應用從政府行業逐漸滲透到電信、金融、交通等行業,Linux的行業應用已經成為業內持續的關注焦點之一。
然而,喧囂一時的背后,我們卻不得不面對另外一些事實。從Linux進入中國之日起,Linux就在政府政策和采購的強力支持下成長:政府由上而下推動Linux標準制定,建立Linux技術支持中心,推行Lin?鄄ux軟件研發投資項目,更有大規模的政府采購實際支持。這一方面有效推動了中國 Linux軟件市場發展,另一方面使中國市場上多數Linux廠商對政府投資和政府采購有比較嚴重的依賴性。
中國Linux軟件市場的發展面臨著不穩定因素。其一是目前國內市場上主要Linux版本的不兼容束縛了自身發展,給服務器廠商和系統集成商帶來了工作量很大的認證和測試工作。其二是跨國企業的本地化和本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的發展,使目前的中國Linux軟件市場競爭格局變得撲朔迷離。
Linux軟件企業的商業模式缺乏可持續性。目前,不到1億元的Linux軟件市場規模,應該說還不足以支撐整個Linux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賽迪顧問認為,Linux軟件,特別是GPL這種授權模式,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至少在中國現在是這樣的,它目前不能改變中國軟件企業的命運。為什么這樣講呢?在一般的商業鏈條中,我們可以看到,從人才、產品研發、市場推廣、渠道技術支持,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它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支撐所有的鏈條,保持一種良性的運轉。而目前Linux軟件企業的收入主要來自這樣幾個方面:政府扶持、產品銷售、服務收入,目前產品的收入比例相對較低。對于一個完全市場化的產業來說,有限的政府資金支持,不足以使得企業保持快速的增長;由于基礎軟、硬件的產品和技術缺失而形成的并不完整產品技術鏈條,又制約了Linux軟件服務的增值。另外,Linux軟件專業人才缺失也造成了持續的支持和服務能力比較弱。因此,Linux軟件看似打破常規的這種商業模式,由于資金鏈的斷裂,難以具備持續發展的引擎。
站在發展民族產業的高度上看,Linux的戰略意義不容忽視。但如何進一步完善產品、渠道和服務體系,形成獨立的市場發展態勢,構筑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