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功能說明:
包過濾和WEB代理雙效合一。由iptables 實現包的過濾,由LINUX下大名鼎鼎的squid結合NAT來實現透明WEB代理。SQUID代理的性能本身已經是代理服務器中的佼佼者,本系統將其性能發揮的極至:通過ramdisk技術,讓SQUID把網頁cahce到內存中,這樣,你所訪問的網頁,除了第一次需要到網絡上取,以后都將來自內存!下面介紹如何用redhat 7.2來實現的方法和步驟。
(1)選擇一臺比較穩定的計算機,裝上兩塊網卡,256或512M內存,硬盤10G(注意:第一塊網卡接內網,第二塊網卡接外網。)
(2)安裝red hat 7.2,安裝時選擇服務器模式,自動分區。
(3)大概在10-15分中后系統安裝完畢,重啟后進入系統,開始配置系統。
1、開啟包轉發
編輯/etc/sysctl.conf,.net.ipv4.ip_forward=0 該為net.ipv4.ip_forward=1,保存修改。其目的是允許LINUX內核做IP包的轉發:允許IP數據包從一個網絡接口穿越到另一個網絡接口,只有這樣,系統才具有充當包過濾防火墻的條件。
2、激活RamDisk
修改/etc/grub.conf
|
其中ramdisk=268435 是我們要添加的內容,目的是告訴系統默認的 ramdisk的大小是268435k,也就是256M。注意千萬不可以直接寫256M,這樣系統是不認識的,必須要換成K才行?。髁撕脦讉€月的心得?。┻@樣設好,重新啟動后就系統就回自動生成一個256M的虛擬盤了。當然,你要根據自己的內存大小來設置這個參數,如果不運行XWINDOWS,設你總內存的一半都沒問題,因為LINUX系統本身并不需要很多內存的。
3、設置squid參數
編輯/etc/squid/squid.conf,在末尾加入以下條目:
|
前面四條參數使squid提供透明代理提供基礎。“http_access allow all”表示允許所有的客戶機器都可以訪問代理;這里特別強調的是最后一條 “cache_dir ufs /squid 256 16 256”,squid默認的cache_dir是“/var/spool/squid”,我們因為要讓squid將內容cache到內存中,所以這里先改成/squid,接下來要將ramdisk影射到/squid目錄中。
4、建立ramdisk。用下面的兩條命令來完成:
|
由于ramdisk在每次重啟后會消失,因此,為了讓系統啟動時自動建立好,我們可以建立一個自動裝載ramdisk的批命令:
|
將這兩條命令寫到一個文件中,我們暫且用myautoexec.bat作為文件名,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建立/admin目錄,然后將myautoexec.bat文件保存在/admin下,并加給可執行的權限:chmod +x myautoexec.bat。但這樣系統啟動時并不會被調用,所以我們還要做一件事:編輯/etc/rc.local 文件,在文件末尾插入一行:/admin/myautoexec.bat,這樣,系統就會自動調用myautoexec.bat了。
5、初始化squid
還記得“cache_dir ufs /squid 256 16 256”這個參數嗎?初始化過程實際上就是squid在指定的cache_dir中建立指定的一級目錄(這里是16),然后在每個一級目錄中建立256個二級目錄。使用的命令是:“squid –z ”。但現在這時輸入命令系統會報告出錯,因為/squid現在的屬主是root, squid 沒有權限操作root的文件,所以還要先把/squid目錄指派給squid用戶,用“chown squid.squid /squid”。再一次運行“squid –z ”,不到一秒鐘時間就可完成。如果這個過程是在磁盤上而不是在ramdisk上,一般要工作幾十秒鐘。
同樣,這步的設置也要把
|
兩條命令寫到myautoexec.bat中,最后加上一條“squid”,就是啟動squid服務進程。到這里,squid的設置全部完成。
6、設置NAT和防火墻規則
為了方便起見,建立文件/admin/myfirwall,將規則都寫到文件中:
|
說明: 所有以#開頭的行表示說明,不用寫入文件,保存為/admin/myfirewall,并用“chmod +x /admin/myfirewall”使其可以執行。編輯/admin/myautoexec.bat,加入“/admin/myfirewall”在最后一行。到此為止,我們的好性能防火墻全部配置完成,運行reboot 重啟后,可以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