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天的吳長江顯然已經失去了這樣“有底氣”回答的資格。相反,更有底氣的是閻焱。幾天前,他公開對外 “放出話來”:“吳長江完全可以回來,只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必須跟股東和董事會解釋清楚被調查事件;第二,處理好所有上市公司監管規則下不允許的關聯交易;第三是必須嚴格遵守董事會決議。”
吳長江在昨日(12日)表示,對此批評攻擊,絕不接受。此外,吳長江還認為在閻焱領導下的董事會“不懂行業,沒有經驗,外行領導內行”。他進一步表述:”這是我的錯,不該同意過多不懂行業、沒經驗的人進入董事會,外行領導內行一定出問題。”
吳長江做事勤奮,賭性極強,對待下屬重承諾、重義氣。閻焱性格剛毅,喜歡掌控局面。兩個個性都極為強勢的人,一旦意見不同,就容易產生摩擦。
在微博上,閻焱進一步表明了對此事的態度,他認為,中國的民營企業為什么做不大?與企業的制度化、透明化管理關系極大。雷士照明這幾年的發展順風順水,此次的經歷應該是成長之痛。走出風雨后的雷士照明應該更加成熟,更具競爭力。相信吳(長江)總本人也會汲取教訓,完成由草莽英雄向成熟、自律的現代企業管理人的轉變。
雖然“吳閻之爭”尚未結束,孰對孰錯也難有定論,然而投資人與創始人因意見相悖而不歡而散的例子卻不在少數。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投資人和創始人的意見不同十分尋常。在多年前閻焱對盛大的戰略投資中,同樣因為意見不合最終不歡而散。母嬰網站紅孩子的創始人之一李陽,2004年帶著紅孩子從50人的團隊發展到2000人,卻因2009年與投資人理念不合而離開再次創業;欲成為“中國咖啡第一股”的國內最大咖啡生產企業后谷咖啡近日也爆出與PE投資方決裂。后谷稱PE機構在入股后心生鯨吞之意,意欲搶奪公司的控制權,PE方則指后谷咖啡創始人熊相入或涉嫌犯罪。從諸多已經公開的案例來看,讓創始人出局的頭號殺手,當歸結為“戰略分歧”。
資本綁架的中國企業
毫無疑問,面對資本,企業創始人與投資者有著一致的趨利性。然而,是什么讓兩者之間頻頻爆發矛盾呢?
中國女企業家王潮歌就曾經在多個場合表示了對投資者掌控企業的反感,特別是他們為了上市一味要求企業擴張、復制。“我憑什么按你的游戲規則玩。”王潮歌這樣表示。
一位風險投資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微博)》,雖然雙方都是以做大企業,博取更多利潤為最終目標,然而投資者更多關注的是退出和回報,投資的安全性是第一要素。“現在很多投資者的目的都是為了摘果子,很少有人愿意種樹。更別提出現困難同舟共濟了。”
這也是雙方對賭協議頻頻顯現的原因之一。投資人為了保證投資的安全性,往往提出條件苛刻的對賭協議。以去年發生的鼎暉和俏江南的矛盾為例,鼎暉作為本土PE界的領頭羊,投資俏江南時付出了“天價”,因此必然會附有有利于自身的條件。在鼎暉與俏江南的投資協議中,有一項對賭條款,雙方約定,如果俏江南不能上市,鼎暉有權退出投資,并要求俏江南的原股東高溢價回購鼎暉的股權。
因此,當俏江南上市受挫后,鼎暉就要求張蘭高價回購股份。張蘭和鼎暉都是股東,但是企業上市受挫,鼎暉不但不同舟同濟,還雪上加霜,本來企業發展就缺錢,現在還要拿出4億資金來回購鼎暉的股份。于是,張蘭就忍不住公開在媒體上指責鼎暉了。
而不止張蘭一人表示出引進資本之悔,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相宜本草創始人封帥等都在不同場合,表示出對于投資人或對于上市的懊悔之意。ChinaVenture首席分析師李瑋棟認為,投資機構對企業發展影響力更多地體現在上市前,會更多地干涉企業的業績目標、企業發展戰略等等。于是,在這種情況下,容易使得投資人與企業發生分歧,導致投資人中途“換人”。而上述風險投資人則表示:“按照慣例,投資者不應該成為第一大股東,這樣過多干預會影響企業的發展。投資者更多的應該是財務投資,在企業決策上,更多地讓創業者自己發展,投資者僅僅是建議和陪練。
前兩年,玩電商的人都覺得,我砸完這一輪2000萬美金,下一輪可以融到4000萬美金,但他們忘記了另一個假設——對手也有錢怎么辦?錢是無差異的,全球范圍內是不缺錢的,只要有可能給資本帶來回報,資本就會源源不斷地涌過來,這顯然要比一家企業需要的更大。
很多創業者過分依賴資本,覺得資本能解決一切問題。但創業者得明白,騰訊永遠比你有錢,你想中國各個公司每年可以融多少錢,騰訊一年往外就投100億元人民幣,騰訊比VC更有錢,你怎么贏騰訊?你不能說,我能砸錢,它不能砸錢,這個是不成立的。
張維迎教授說資本雇傭勞動力,但在電商行業,我們很難判斷到底是資本雇傭創業者,還是創業者雇傭資本,這個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了。你問我去年其他人都瘋狂砸錢的時候,我怎么知道美團不砸錢是對的?坦率地講,如果資本市場瘋狂的時間更長一點,有可能被有些人博中了。對于未來越有信心,眼下才能越有耐心。我的耐心比多數創業者更長一點,這是我連續創業的體會,也跟我的信念有關。“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尸骸”,有沒有這種情況存在?有!你是要當反派殺人放火,還是要當正義的一方,修橋補路,哪怕最后死無全尸,這是信念問題。
不管是哪一個人或機構做投資,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的某個時刻,都希望花少些錢可以賺回更多的錢。所以,創業者的價值不是融錢,而是如何讓錢生錢。在經濟學里,我們會講輸入和輸出。評判一個企業的價值也要看輸入輸出比,少出多入就是在創造價值;反之,你就是在做一件沒意義的事情。對于創業者來說,最該考慮的是如何比對手花錢更有效率,創造出更多的價值。我最近兩年一直在思考如何運用互聯網技術,低成本高效率地運作一家公司。當我們效率越來越高,收集的信息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是有機會影響整個產業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