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網絡公司的季報紛紛出籠。除了一如既往的報喜之外,也有些或隱或現的近慮遠憂被報了出來。當然,要看出這些隱憂需要點眼力。
騰訊第三季度收入達到75億人民幣,同比增長43.4%,凈利潤24.5億,同比增長12.8%,利潤率為32.6%,。這個數字拿到任何行業都令人驚嘆,更不用說業內公司的羨慕嫉妒恨了。但是,用騰訊自身的歷史增長速度相比,用產業歷史上從盛到衰的規律相比,卻不能不讓人產生一絲憂慮。
騰訊今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50%,44.3%和43.4%,假定第四季度同比增速為40%,那么收入可達到80億左右,利潤在24億左右。如此算來,騰訊今年的總收入將為285億左右,利潤將為百億左右,離我年初估計的收入300億,利潤120億有點距離。去年騰訊收入增長率為57.9%,利潤增長率為55.4%,利潤率為41.3%,而今年這三個反映公司基本面的數字很可能是45%,23%和35%,呈現全面而顯著的下滑。以此簡單類推,如果騰訊明年沒有找到新的足夠分量的增長點,那么它全年收入應該在380億左右,比今年增長35%,利潤增長率在13%左右,利潤率在30%左右,利潤113億左右。
在互聯網業歷史上,當一個公司從收入基數較小,核心競爭力較強的高速成長期(5-10年)轉入中速成熟期時(3-5年),由于收入基數增大和核心競爭力的衰敗,大概收入年增速在20-30%。當進入低速衰落期時,大概收入年增速在10-20%。收入雖然還在增長,但隨著利潤率的下降和利潤增長速度的減緩,公司就會出現增產不增收,增收不增市值的現象。諸如美國的AOL,EBAY,YAHOO以及中國諸多曾經輝煌一時的網絡公司無一例外地遵從了這一規律,但愿騰訊不要成為一個新的例證。
與騰訊相比,新浪的季報就有點慘不忍睹了。收入為1.3億美元,大概是騰訊的十分之一,同比增長率只有20%。由于把過去幾年連續的投資失敗(收購移動服務公司,分拆房地產頻道上市,投資麥考林公司)的損失計入此季度報表,新浪的凈利潤是負3.36億美元,而且還不包括投資土豆網的潛在資本損失。即使不算這種一次性的計虧,新浪第三季度的利潤也只有1750萬美元,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甚至不及騰訊利潤額的5%。
像新浪這樣早就進入低速衰落期的公司,再造輝煌的唯一出路就是創新。新浪能夠抓住TWITTER帶來的創新機遇,狠玩了一把微博應該是迎來第二春的絕好機會。但是,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新浪面臨著痛失良機的巨大危險。如果像新浪自己宣稱的戰略,微博將是新浪整體轉型WEB2.0的契機與核心,那么,完全讓人看不懂的散亂投資動作與分拆微博就與這個戰略背道而馳,有限的資源沒有用在關鍵地方,整體的融合轉型又出現了人為的障礙。
新浪微博近來走勢不好。根據ALEXA.COM的統計,用戶每天平均在線時長這個用戶粘性的關鍵指標在大幅下降。由7月下旬的每天29分鐘的歷史高點直降到11月初的每天19分鐘,降幅高達34%。如果用10月和9月兩個整月的數據相比,用戶在線時長降幅為11%。究其原因,無非兩個,一是監管壓力增大,二是產品定位沒有一個清晰的戰略,亂摸石頭不過河。
對微博嚴加監管屬于外來的不可抗力。但在滿足監管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不傷害用戶尤其是骨干用戶的感情方面,新浪仍然可以做的更好一些,更人性化一點。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如果大批骨干用戶選擇減低活躍度甚至離開,再想讓他們回來就不容易了。至于使微博從一個產品上升為平臺的發展路徑,無非是四條:一是做新媒體平臺,二是做通訊平臺,三是做社交平臺,四是前三者同時做。以新浪的歷史積累與資源能力,顯然做新媒體平臺最有把握,也最有競爭力。突出新媒體特色不等于不做通訊和社交的功能,但核心競爭力應該體現在新媒體方向上。從新浪微博新版看,這一點恐怕沒有想的很清楚。什么都做了,也都有點進步,但都沒有質的突破。
騰訊也好,新浪也罷,都仍然屬于中國網絡業的領軍公司行列,也都面臨著核心競爭力的再造與跟上網絡業前進步伐的巨大挑戰。要想取得新的成功,只能在建構平臺或者平臺再造上下功夫。玩資本游戲,廣種薄收肯定沒希望。只在產品層或系統層下功夫,不敢下決心走向平臺開發運營商的角色,希望依然渺茫。盡管有過光輝的歷史,一個公司卻很難逃脫生命周期的制約。古人云,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唯一的辦法就是再做一支新弩,向前走幾步射將出去,擊穿鋼甲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