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集合眾人之力上網創作、編輯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巔覆以“大英百科全書”為代表的學院精英式的知識詮釋方式,某種程度上實踐互聯網作為草根媒體的理想。
到2006年,維基百科已有超過210種語言版本,詞條數超過350萬則,英文版的詞條數則突破一百萬則,規模超越任何權威百科全書,而幾則詞條鬧烏龍的新聞也讓維基百科vs.傳統百科全書的主題更增爭議性。
創始人Jimmy Wales日前首次去臺訪問四天,并發布演說,闡揚維基百科“知識自由取用、修改、傳布”的理念。而在接受CNET記者專訪期間,Jimmy Wales談及維基百科大受歡迎的原因,對被拿來和大英百科相比較的看法,維基百科未來將如何確保內容的可信度,以及維基百科的下一步。
問:維基百科采用GNU 自由文件許可證(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作為授權方式,這與開放源代碼的觀念相近。但軟件與文字可以等而視之嗎?兩者有何異同?
答:自由軟件使用GPL,我們采用的是針對文字而設計的授權方式GFDL。GPL是關于源代碼,以及源代碼編輯等等事務,而GFDL的中心精神也是一樣,它是關于copyleft的授權,允許人可對文字作品加以自由修改、創新,并傳布。
軟件和文字兩者當然有很多不同,但是也有很多相同點,例如,它們都是一種創作、具有實用性用途,是某種目的的工具。而一個好的程序開發人員開放出來的軟件,也可以說是一種藝術。
問:昨天的演講中你提到,Wikipedia所用到的技術,像是Web server等等都不是新技術,至少六年前就出現了。同時你指出,Wikipedia是一種社會革命(social revolution),而不是技術革命(technological revolution)。你認為為什么這場社會革命是在現在,而不是以前就發生?
答:有許多原因。首先,是因為我有這個構想(笑)。其實Wikipedia網站早在1995年,也就是互聯網的年代就出現了。只是好長一段時間我們許多使用者刻意不讓很多人知道,因為他們假設如果太多人知識可能會遭到破壞等事情發生。而Wikipedia也花了一點時間讓大眾認知、促進網絡上的協同作業。而另一方面,很習慣在網絡上編輯的使用者也必須累積到一定臨界值(critical mass)。
問:這就是Web 2.0的意思嗎?
答:嗯,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個詞不是我發明的。這是Tim O’Relly幾年前提及的。不過Web 2.0簡單的理解是一個參與性的網站,使用者主動參與,并形成許多人的社區。
問:我知道你自己有一家公司Wikia,也是關于信息和知識的集結。你對百科全書的概念似乎很著迷?
答:我是知識共享信念的堅強擁護者。在創建Wikipedia的過程中,我漸漸對知識有這么有趣的產制方式愈來愈感到興奮,原來社區可以做那么多事,不只是百科全書,百科全書提供了一個模范,一個例子,讓人知道事情可以有這種做法,許多人都沿用了這個作法。從這方面來看,也正是Web 2.0的精神。這讓人很興奮,如果你看看早期的免費網頁空間服務,像是geocities等等,使用者很容易就覺得無聊了。但在社區之中,如果有人使東西變無聊,就有另一些人進來讓它變有趣。
這種情形很像打電動游戲。早期你打毀滅戰士(DOOM)、雷神之槌(QUAKE),都是在射殺劇中的怪獸,但現在的電玩像是“魔獸世界”(Warcraft)中,你不只是在打電動,更是參與一種社區的活動。
問:所以是互動性(interactivity)讓事情變得有趣?
答:除了互動性,還有社區。
問:我們可以說,大英百科與Wikipedia代表兩種對立,即菁英主義式vs.民主的知識產制方式嗎?
答:簡單的層面來說是的。我們也不是反菁英,我們是反對過于重視社經地位(anti-credentialism),我們相信不一定要博士才有資格編輯文章。
但另一方面,我們和大英百科之間還是有許多相同處。例如你談到什么是知識的產制。我們也重視品質,一個引用良好、正確來源寫成詞條的作者,會受到社區尊重;反之一個寫作隨便的人會被看不起。我們的核心社區對知識的定義其實也相當保守:一個組織嚴謹、條理清晰、容易理解、立場中立的,我們才會認為是好的文章。
問:所以應該說,和傳統百科全書的不同在于知識的取用(aclearcase/" target="_blank" >ccess)?
答:是的,這方面是一個相當基進(radical)的作法。我們的作法是把知識公開出來,讓人取用、修改、編輯,這是相當不尋常的。我想大英百科應該不會希望被人復制后拿去賣錢。
問:那這兩種百科全書編輯方式可以共存嗎?
答:我想是可以的。在德國,Wikipedia比在英語系國家更受歡迎,不過當地的Brockhaus(相當于德語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今年銷量也上升了30%。我想原因是Wikipedia讓百科全書變有趣了,而它也讓使用者重新想起百科全書的用處,當你在Google搜索后想要更有質感的信息,你就會去找百科全書。
當然說不定也可能設計出一種授權方式,讓百科全書使用我們的詞條,由我們來完成他們某一部份。事情還很難說,但我想不可能只會有其中一個、沒有另一個的。
我是個狂人
Jimmy Wales提及Wikipedia的成功是一項社會革命,是一種以社區與協同編輯為基礎的知識產制方式。在被問及會不會將Wikipedia商業化,甚至交付收購時,Jimmy Wales稱自己是個傻瓜,瘋子,以強調不改變Wikipedia非盈利本質的決心。另外他也探討Wikipedia的內容可信度問題,以及如何改進的方法。
問:這也牽涉到內容的可信度(reliability)。你覺得Wikipedia的詞條已經可信到讓學生做報告時加以引用嗎?
答:噢,不行。我想大學、高中生作業連傳統百科全書都不應引用。百科全書提供的是背景知識,例如你在小說中看到關于二次世界大戰的情節不太了解時,可以看看百科全書增加一些知識,你再回到小說中時就會更了解。但你在撰寫關于中途島。它應該提供一個基本的知識,作為你對事情認識的開端(start point)。
問:這就提到了稍早前發生一則有人被指稱參與刺殺甘乃迪的行動。
答:這是一項特例。當時Wikipedia上有80萬多則的詞條,其中有許多詞條只是有一句話的19: 51)。那內容是大錯特錯,但重點是,我們一經通知,就馬上全部修改,也沒有人看到。我們不應該就此說這種產制知識的方式是不對的。不過這的確是一件激發我們去思考品質、以及如何改善品質的事。這是不斷改進的過程,通過軟件或社會互動的產生社區能達成共識的穩定方式。這個工作很困難,但也很有趣,很多事要做。
問:未來該怎么做呢?
答:我們正想構想一個文章檢查制,會從英文版的先做起。這制度不是eBay那種評分制,基本上是一種追蹤使用者回饋活動的研究工具,我們會不斷去看是誰在評分。是積極編輯(active editor)呢還是一般大眾?我們要把這信息備齊以供研究,以便找出我們的缺點,比較某一個東西專家和我們評分會有何異同。但是我們并不是很在意兩者的差別,因為我們相當滿意以前的作法,并不想改變,不會說問完使用者的說法后,再跑去打電話給專家。
問:現在要問的是Wikipedia下一步的計劃。Wikipedia有商業化的計劃嗎?
答:我們沒有計劃要改變現狀,不會在網站加入廣告,因為我們還是有足夠能力向大眾籌措資金作為像是買服務器之類開銷,并沒有立即的資金問題。此外我們也是一個公益團體,具有提供全球使用者一個免費百科全書的使命,我們現在也正在開拓一些引進營收的機會,像是在德國推出光盤內容。以后類似的機會會愈來愈多。
問:許多協同式的平臺,像是Flickr最后都被大公司并購。Wikipedia也有這可能嗎?
答:不太可能。Wikipedia的Wikimedia基金會是非盈利組織,我自己也不拿錢。而且我們現在是全球前十八個受歡迎的網站,還在持續增長中,我們很滿意現況。
問:但如果有人跑來提議大金額的并購,而且給你一大筆錢呢?
答:我自己已經有一家公司,還賺錢。我是個瘋子(lunatic),我只關心Wikipedia的使命。
問:在談到Wikipedia時,我們聽到很多關于民主、自由的論調,這和Tim Bernard Lee發明的World Wide Web很類似。Wikipedia和WWW對人們溝通的貢獻,你認為有何異同?
答:嗯,World Wide Web是一個科技發明,大大改變了人類社會。我只是創造了一個很酷的網站而已。
我想Wikipedia提供一個讓人們有生產力的協同方式。一件事情有人有這種意見,另一派的人不同意,那我們就說:“噢,那大家何不寫下來,并且形成一個共識呢?”
讓彼此不同意的事情最后大家都能同意,就是一種很有生產力的做事方式,也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彼此包容(thoughtful)。
(責任編輯:銘銘 mingming_ky@126.com TEL:(010)68476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