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未來是要將其根基回歸到由主動主機、 運行的軟件及應用組成的網格,并依賴于交換的網絡,而不再依賴于分布式的網絡。
就像到處伺機想打上最后一仗的將軍們一樣,一些聯邦政府官員最近也在忙著要對昨天的網絡加以管制??纯慈A盛頓官員們的所作所為,你會覺得1995年發明的互聯網和企業網似乎至今未發生過任何變化。
這當然是不對的。拿企業網為例:1995年,主流的應用是幀中繼,而語音業務基本上是被隔離在“語音VPN”網絡中的。那個時候,VoIP還幾乎不存在,MPLS也才剛剛有點兒苗頭。當時只有十幾家公司敢于承諾要提供可以集成語音和數據的ATM服務,所面臨的困難主要是成本(那時的語音和數據服務成本幾乎比現在要多一個量級)、覆蓋(只有少數運營商可以處理國際業務),還有服務監控(服務商一般不能提供端到端的響應時間指標或者SLA協議)。
而今天,大多數企業已經部署了MPLS或者正在向MPLS遷移。很多企業還抓住機會開始部署VoIP。如今企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容量(大多數企業認為它們的帶寬需求每年都會出現翻番的增長甚至是兩倍的增長)、資源管理(語音通信和關鍵性企業應用會在同一個網絡中爭奪服務器和計算資源,有效的資源配置和管理變得至關重要),還有靈活性(運營商合同以及SLA需要適應迅速發展的技術變化)。
明天又會如何呢?我們會看到基于體驗的服務,以及在用戶界面中綜合了視頻、Web和音頻會議等功能的實時通信服務;會看到統一消息功能;還有定位跟蹤服務等。
至于說到互聯網,現有的監管模式是假設用戶只應該被動地去接受填鴨式的內容和公網提供的服務。這樣的監管現狀距離Web 2.0、SOA和網格/分布式計算等構成的網絡真實相差甚遠?;ヂ摼W的未來是要將其根基回歸到由主動主機、運行的軟件及應用組成的網格,并依賴于交換的網絡,而不再依賴于分布式的網絡。
這將會對商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利用Web 2.0,企業可以更加主動地與用戶或者說生產商/消費者進行溝通。這還會極大地影響到產品和服務的設計、創造和交付。
那么企業的IT主管們應該做些什么?首先,要保證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關注企業網絡。要有行之有效的應用和資源管理計劃,確保有足夠的帶寬容量(尤其是要有足夠的本地環路)以及可以及時更改的運營商合同,這會使企業有足夠的靈活性去采用新的技術。并且要注意評估Web 2.0在改善與客戶、供應商與合作伙伴的溝通方面可能出現的各種機會。
其次,要注意監管者的動作。如上所述,滯后的認識會導致不完善的政策—而不完善的政策則可能會限制企業網絡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