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醫學檢查,目前的軟件測試顯然還沒有達到這樣的程度,粗淺的想了一下,可能有下面的一些原因:
1. 人類身體各器官的構造,即便考慮年齡、種族等因素,其差別也是很小的。
但是軟件的差別則很大。不過我在想,對于同一類的軟件是不是有一些共性,比如Windows桌面版的應用,一個用來處理大量客戶端請求的Linux daemon,一個Android App?
2. 比較容易判斷有沒有問題
其實和第一條也有一些關系,因為已經有大量的經驗值,比如大家看到的體檢報告上常會給出某個檢測指標的參考值,比如白細胞計數,血壓和血糖的正常范圍。有了這些數據之后就比較容易判斷正常和異常。而對于軟件而言,這些相對比較困難,或者說目前目前只能做到一些相對外圍的比較粗略的,比如crash,比如 mem leak,或者CPU使用過高等。但是對于內部邏輯是否正確,當前狀態是否正常就比較難以判斷了。
就目前的狀況來看,還需要一些針對性的定制來解決這個問題。
3. 標準的檢測手段
CT借助了X光來進行成像。X光是一個很核心的檢測方法。
那么對于軟件,我們有沒有什么比較標準的檢測方法?性能測試中有一些標準的指標,對于CPU,內存,網絡,文件系統或者進/線程本身,但是這些還不夠。
對于很多公司的軟件測試部門或者團隊,大家常會提到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推動開發自測,很多情況下這都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
這是一個提了很久的話題,除了協作和配合以及人的觀念的問題,我覺得另外兩個方面也值得考慮:
1. 沒有標準改進就無法進行。
如果有一套比較針對性的標準的檢測方法,其實也是一個改進的指導。
2.如果能有一套簡潔高效的測試方法,比如一套穩定高效的自動化測試集,那么推動開發自測就不是一個問題。
- 能高效快速的知道有沒有問題,并在失敗時給出必要的信息
- 上面這一條做到了,而且自動化程度很高,這個時候就可以把這個作為一個內部的標準,開發人員做出來的東西如果不能pass這些測試,就不需要提交給測試人員做進一步的測試。這樣這些驗收測試慢慢就不需要測試人員來做了,相當于也提高了提測的門檻。
如果能達到類似的程度,我相信就不會有人質疑測試這項工作本身的價值和技術含量,因為“1979年10月,由于Hounsfield和Cormack在該領域的開拓作用,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就好比會有病人或者醫生質疑CT和MRI等檢測手段的價值和技術含量嗎?
手工的測試是有價值的,但是個人的觀點,我覺得測試作為一個專業領域,方向還是應該逐漸的把一些通用的技術和方法通過工具和系統的方式固化下來,依靠先進的技術,變成可以更便利和更大范圍收益的東西,而更有經驗的人,去改進現有的東西,或者再去探索新的技術和方法。
嗯,最后想提醒自己和大家要多喝水,多注意身體!
原文轉自:http://blog.csdn.net/superqa/article/details/7216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