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曾經和我說,在我們談事的時候,他腦子里就會整理出兩條線,一條是我的思路,一條是他的思路。這兩條線就是我們討論的主題,然后有時候又會產生一些小分支,這時候他經常會用談話技巧控制住,把討論從小分支拉回主題。最后讓我們的兩條線合為一條,并且持續向前推進,直到得出一個問題的結論。這位朋友是管理高手,也是銷售高手。
之前和他聊天的時候,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感覺說話就是說話,但有感覺的是,這位朋友說話似乎總是“很是點”。
在他介紹完他溝通的方式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其實是因為他在控制著我們談話的走向,并且引導我們向一個方向發力,共同討論出了有價值的結論,而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錘的閑聊。
后來我也越來越重視自己溝通的技巧,不光通過談話,還會通過文字,繪圖等等,力求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并且努力去明白別人的意見,且最終通過集合各方面意見,形成最佳意見。
1)溝通首先要自己明白。
很多時候,人都會覺得自己對某件事情很了解,但事實是,當你嘗試把它表達出來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所了解的其實只是一個大概。所以有句話是,把你學到的知識再教給別人,你學的知識會更穩固。原因是在你教給別人的過程中,你把自己的那個大概了解不斷細化了,形成了結構,一點點補完了。
很多失敗的溝通就是這樣,你覺得自己已經很明白了,然后就去和別人談,其實這時候你是不明白的,所以給別人說的時候也會含含糊糊,別人也就不可能理解。
自己要表達的內容可以按照金字塔結構,最上層是一個大觀點,然后下面再細分三個小觀點,一個小觀點在細分三個更小的觀點。先和別人說最大的觀點,再一步步往下走。沒時間就光說大觀點,用所謂電梯演講,也就是電梯里碰到老板,兩分鐘時間把工作匯報完了。
2)溝通是為了讓別人明白。
在微博上經常會有這種情況,你說了一句話,十幾個人回復,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最好笑的是,有時候這十幾個人的理解,都不是你所要表達的意思,但你感覺自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原因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知識結構等等,對同一個世界持不同的觀點,這就好像是你吃點辣椒就覺得好辣,四川人則覺得完全不夠辣。
這個時候,在溝通之前就要先對要去溝通的那個人有些了解。對從事不同職業,有著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性格的人用不同的方式,這種方式的選擇是建立在你對他了解的基礎之上的。要用貼近他生活的語言來表達出你的意思。他才能迅速和你處于一個對話的平面上。然后要記得確認他是否真的明白了,還是不好意思問你,先敷衍過去了。方法是可以提一些具體的問題,而不是泛泛的問:你理解我說的意思了嗎?3)溝通是為了達成某種共識
溝通的意義在于達成某種共識,比如某件事情應該怎么做,分工如何。其實是一種集合眾人力量的方法,相當于1+1=2或者1+1>2,而不是一種說服,讓別人按照你的意思去做,除非你的意見比別人的意見都要好。但絕大多數時候,沒有人的意見是完美的,溝通可以讓一種比較好的意見,通過眾人添磚加瓦不斷完善,變成最優的意見。
最后一條,就和本文題目一樣,只是《溝通的技巧 v1.0》,以后可以有無數個版本。一次沒說明白,那就接著說。最簡單溝通技巧就是,反復溝通,逐漸增進彼此的了解,熟悉對方的說話方式,讓彼此的溝通變得越來越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