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可把質量分為動態質量和靜態質量。靜態質量是通過審查各開發過程的成果來確認的質量,包括模塊化程度、簡易程度、完整程度等內容。動態質量是考察運行狀況來確認的質量,包括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軟件故障修復時間 (MTRF)、可用資源的利用率。在許多實際工程中,人們一般比較重視動態質量而忽視靜態質量。
所定的質量標準度量,至少應達到以下兩個目的:
(1).明確劃分各開發過程(需求分析過程,設計過程,測試過程,驗收過程),通過質量檢驗的反饋作用確保差錯及早排除并保證一定的質量。
(2).在各開發過程中實施進度管理,產生階段質量評價報告,對不合要求的產品及早采取對策。
確定劃分的各開發過程的質量度量:
(1).需求分析質量度量
需求分析定義是否完整、準確(有無二義性),開發者和用戶間有沒有理解不同的情況,文檔完成情況等,要有明確的可靠性需求目標、分析設計及可靠性管理措施等。
(2).設計結果質量度量
設計工時,程序容量和可讀性、可理解性,測試情況數,評價結果,文檔完成情況等。
(3).測試結果質量度量
測試工時,差錯狀況,差錯數量,差錯檢出率及殘存差錯數,差錯影響評價,文檔等,以及有關非法輸入的處理度量。
(4).驗收結果質量度量
完成的功能數量,各項性能指標,可靠性等。
最后選擇一種可靠度增長曲線預測模型,如時間測量、個體測量、可用性,在后期開發過程中,用來計算可靠度增長曲線的差錯收斂度。
在建立質量標準之后,設計質量報告及評價表,在整個開發過程中就要嚴格實施并及時作出質量評價,填寫報告表。
2. 選擇開發方法
軟件開發方法對軟件的可靠性也有重要影響。
目前的軟件開發方法主要有Parnas方法、Yourdon方法、面向數據結構的Jackson方法和Warnier方法、PSL/PSA方法、原型化方法、面向對象方法、可視化方法、ICASE方法、瑞理開發方法等,其他還有BSP方法、CSF方法等。這里特別要提一下的是Parnas方法。
Parnas方法是最早的軟件開發方法,是Parnas 在1972年提出來的,基本思想是在概要設計時預先估計未來可能發生變化,提出了信息隱藏的原則以提高軟件的可靠性和可維護性。
在設計中要求先列出將來可能要變化的因素,在劃分模塊時將一些可能發生變化的因素隱含在某個模塊的內部,使其他模塊與此無關,這樣就提高了軟件的可維護性,避免了錯誤的蔓延,也就提高了軟件的可靠性。還提出了提高可靠性的措施:
(1)考慮到硬件有可能出故障,接近硬件的模塊要對硬件行為進行檢查,及時發現錯誤。
(2)考慮到操作人員有可能失誤,輸入模塊對輸入數據進行合法性檢查,是否合法、越權,及時糾錯。
(3)考慮到軟件本身有可能失誤,加強模塊間檢查,防止錯誤蔓延。
對瑞理方法可能許多人還不熟悉,這里簡要介紹一下。
瑞理(Rational)模式是美國瑞理軟件工程公司發展出來的,其模式是:
面向對象;
螺旋式上升;
管理與控制;
高度自動化;
以管理觀點和技術觀點把軟件生命周期劃分為起始、規劃、建構、轉移、進化五個階段,也可把這五個階段歸并為研究時期(起始和規劃)和生產時期(建構和轉移),最后是維護時期(進化),特別適合對高風險部分及變動需求的處理。
在以上的眾多方法中,可視化方法主要用于與圖形有關的應用,目前的可視化開發工具只能提供用戶界面的可視化開發,對一些不需要復雜圖形界面的應用不必使用這種方法;ICASE 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所以可視在方法和ICASE方法最多只能用作輔助方法。面向數據結構的方法、PSL/PSA方法及原型化方法只適合于中小型系統的開發。
面向對象的方法便于軟件復雜性控制,有利于生產率的提高,符合人類的思維習慣,能自然地表達現實世界的實體和問題,具有一種自然的模型化能力,達到從問題空間到解空間的較為直接自然的映射。
在面向對象的方法中,由于大量使用具有高可靠性的庫,其可靠性也就有了保證,用面向對象的方法也利于實現軟件重用。
所以建議采用面向對象的方法,借鑒Parnas和瑞理模式的思想,在開發過程中再結合使用其他方法,吸取其它方法的優點。
原文轉自:http://www.uml.org.cn/rjzl/200612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