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操作步驟的準確性,按照步驟的操作得到唯一的測試結果。
(6) 操作步驟的簡單性。操作步驟不應該太復雜,過于復雜的操作步驟意味著測試用例需要被分解為多個測試用例或者分解為多個環節進行驗證。
(7) 所期望的測試結果是可驗證的,即能迅速、明確地判斷測試的實際結果是否與所期望的結果相同或相匹配。例如,在測試用例中描述期望結果為“登錄成功”,這實際是不可驗證的。要使這個期望結果具有可驗證性,我們就應該這樣描述所期望的結果——“‘退出(log out)’按鈕出現”。
(8) 測試環境的正確性、測試數據的充分性。
(9) 前提條件、依賴性被完全識別出來。
這樣,測試用例具有很好的可理解性和可維護性,可以提高測試執行的效率。并能保證不同的人員執行相同的用例能獲得統一的結果。步驟的準確性和期望結果的可驗證性,非常有助于測試執行的自動化實現。也只有實現了測試執行的自動化,測試執行的效率才是最高的,而且測試人員才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設計更優秀的測試用例,進入良性循環,相互促進,不斷地提升測試的質量和效率。
字段名稱 | 類型 | 注釋 |
標志符 | 整型 | 唯一標識該測試用例的值,自動生成 |
測試項 | 字符型 | 測試的對象,可以從軟件配置庫中選擇 |
測試目標 | 字符型 | 從固定列表中選擇一個 |
測試環境要求 | 字符型 | 可從列表中選擇,如果沒有,則直接輸入新增內容 |
前提 | 字符型 | 事先設定、條件限制,如已登錄、某個選項已選上 |
輸入數據 | 字符型 | 輸入要求說明、或數據列舉 |
操作步驟 | 字符型 | 按1., 2., …操作步驟的順序,準確詳細地描述。 |
期望輸出 | 字符型 | |
所屬模塊 | 整型 | 模塊標識符。 |
優先級 | 整型 | 1,2,3(1-優先級最高) |
層次 | 整型 | 0,1,2,3 ( 0 –最高層) |
關聯的測試用例 | 整型 | 上層(父)用例的標識符。 |
執行時間 | 實型 | 分鐘 |
自動化標識 | 布爾型 | T,F |
關聯的缺陷 | 枚舉型 | 缺陷標識符列表。 |
原文轉自:http://www.uml.org.cn/Test/200912161.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