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期間,我還看過@架構師Jack原創的《功能測試用例基礎設計模型》,這個文檔2天轉發已超過150次,我也向所有同行推薦該測試設計模型實例化的測試用例,供大家消化該設計模型。想要的朋友可以去微盤下載《功能測試基礎設計模型(24個設計方法的實例化用例)》。
我當時還借鑒了@季哥來自淘寶的《探索式測試》系列文章,包括:《探索式測試的秘密——記在淘兩年》、 《組合測試法中的全對偶測試法》、《探索式測試實踐之缺陷大掃除和結對測試》。
當然這么多東西,我覺得自己還需要時間來消化。
繼續測試之路——路上的風景
也許會有人問:有沒有后悔做tester?
我過去也常問自己:做得開心嗎?產品質量提升了嗎?看到自己的前景了嗎?找到high點了嗎?
現在我可以回答:OK,我做到了,并且還可以持續做得更好。
可能有很多測試人員會問:測試人員的價值到底何在?在這里,我套用和整合@朱少民老師的一些術語,給出我的回答。
我認為,Scrum中測試人員價值應當體現在:
預防缺陷的手段,提高洞察力,增強業務知識。
缺陷在需求、開發前期就已經存在了,關鍵是用什么手段去挖掘出來預防。在sprint前獲取到的需求,測試人員可以站在客戶角度上來闡述自己的觀點,與開發人員進行充分交流和討論,使自己在用戶體驗、業務邏輯等等方面的經驗充分體現出來。
在開發過程中,測試人員除了站在客戶的角度進行測試,還應當提供更全面的質量反饋,包括代碼質量的檢查,這個可以通過redmine與 SVN雙向關聯來做檢查依據。目前整個過程測試人員尚未參與代碼編寫,應當參與并推進代碼評審,將代碼問題及時反饋出來;并且參與或者推進單元測試,檢查單元測試狀態(確保單元測試達到80%以上覆蓋率,幫助開發人員開發出具有良好可測試性的代碼),自始至終將質量問題及時反饋出來,保證在sprint的整個過程中質量受到足夠的關注,提高質量改進的持續性和可視性。
隨著版本任務的增加,每個版本回歸測試的成本增加,可以適當考慮部分穩定功能進行自動化測試。當然,這是遠景。
持續改進、反饋,充分發揮每個版本統計報告的作用,對缺陷進行分析,總結出一些規律,幫助開發人員建立良好的習慣,改進代碼的質量。
測試人員,應當在自己的道路上看到風景,以前作為開發,寫好一個功能,很high;測試人員也要有這種心境,提高了產品質量,預防了缺陷,很high。找到自己的high法,才可以把測試玩得更爽 ,我知道@朱少民老師、@季哥來自淘寶、@段念-段文韜、@架構師Jack,都玩得很爽,但是有一點:要爽得靠自己,多跟高手交流,有利于提升自己,但是不要刻意復制別人成功的經驗,因為每個團隊的模式和環境不大相同。
總結
每個人離開自己熟悉的領域,投入到新的領域中(說實在軟件測試也囊括了開發領域),必然存在一些迷茫,不知如何入手,身邊如果有一個靠譜的高手,指點一下,眼前將會一片明亮??上?,現實總是殘酷的,往往很多時候,都要靠自己去摸索,只有經歷了、深刻體會了,才知道如何改變,以及如何迎接新挑戰,調整到恰到好處的心態。這樣子,才能夠穩健進入轉型的軌道。不要害怕改變和投入,一定要堅定信念,在前進的道路上,多參考同行的成功經驗:@朱少民老師、@段念-段文韜、@季哥來自淘寶、@架構師Jack、@Aullyxiao,迎合團隊價值,不斷修正自己的偏差,走出一條華麗的直路!
我很慶幸,經歷了一個測試團隊從無到有的創建,同時也幫助開發人員掌握了一些測試的基本技能,用于推進質量保證,讓整個團隊達到共識?,F在的我,只是剛過了轉型的痛苦期,測試工作也僅僅是剛剛開始,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需要去做。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給InfoQ中文站投稿或者參與內容翻譯工作,請郵件至editors@cn.infoq.com。也歡迎大家通過新浪微博(@InfoQ)或者騰訊微博(@InfoQ)關注我們,并與我們的編輯和其他讀者朋友交流。
原文轉自:http://www.infoq.com/cn/articles/transformation-way-software-testing